-
日期: 2011-01-27 | 來源: 南方日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宋連春也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極端事件增多、增強的大背景。近百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不僅表現在氣溫升高,也表現在氣溫變率加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過去幾拾年壹遇的極端事件更為頻繁地出現,不僅會出現高溫、熱浪,極端冷事件也會出現,寒冷地區暴風雪的強度和頻率增加,溫暖地區暴風雪強度也會增加。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在廣東省氣象局首席專家杜堯東看來,這個命題既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證偽。“全球氣候變暖與極端天氣事件增加之間肯定存在某種聯系,但現在還沒有充分的證據。”
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也正從某些極端氣候事件反饋過來,這被視為自然對人類的懲罰。
極端天氣就像“壞小子”考驗各國政府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阿斯拉爾表示,早在1990年,氣候模型已經預測到:在壹個變暖的地球上將會出現更強和更頻繁的極端氣象事件。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首份評估報告稱,高溫事件的出現頻率在未來將更頻密,寒冷事件在當時預計出現頻率會降低。空氣流動的不斷變化和它覆蓋范圍的改變所帶來的影響也有所涉及,但是報告認為難以預測。
事實上,極端天氣就像是壹個個調皮搗蛋的“壞小子”,不僅在廣東、在中國,就是在全球,目前也對此基本束手無策。
林良勳分析,異常天氣分兩種:漸進性天氣和突發性天氣。前者指的是壹個累積過程所產生的,比如去年氣溫走低,使廣東氣溫比歷史上常年同期偏低3℃—4℃,還有幹旱形成等。後者則指的是短時間產生的強烈天氣,比如台風、強暴雨等。
“對於漸進性極端天氣,我們會有壹個觀察時期,在發生過程中會對其進行統計和監測,能夠適時提供壹些預測、預報和預警。”林良勳說,但對於後者,氣象預報部門目前還難以准確預測。
從某個角度說,人類發展史就是壹部對人類征服自然過程的歷史,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進步,自然似乎正在逐步被馴服,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也正從某些極端氣候事件反饋過來,這被視為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人與自然的關系正在被重新定位。
在這壹新的歷史歷程中,包括氣象學家在內的全球科學家自然不能坐視不理。
作為領銜廣東氣象預報領域的知名專家,林良勳表示,氣象界要從全球氣候變化當中去捕捉壹些可能會發生極端氣候事件的信號,比如在拉尼娜年和厄爾尼諾年會發生什麼樣的氣候變化,還有青藏高原氣溫的變化、北極冰蓋厚度和面積的變化,對人類有什麼影響。通過這些研究,“去找壹些前期信號,然後盡早提前發現極端天氣發生的可能”。
其次是做好預報預警工作,通過氣象監測,在事件發生臨近時向公眾社會提供決策,包括如何去面對這種極端氣候事件,不僅要防風防雨,還要防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
“氣候和氣候變化問題越來越成為壹個非常重要的全球性問題。”宋連春表示,盡管氣候變化是逐步的、漸進的,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影響卻是突然的、急劇的,極端氣候給人類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人類社會必須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采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