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1-08-06 | 來源: 中國經營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富士康 | 字體: 小 中 大
61歲的郭台銘依然故我
作者:王永強 張業軍
61歲的郭台銘依然故我,他簡單的幾句話,就讓壹場關愛員工的“街舞晚會”變成了“巨大的新聞發布會”。
7月29日,身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2317.TW,母公司鴻海科技集團,內地習慣稱為“富士康”)董事長兼總裁,郭台銘攜妻子在深圳參加公司萬人晚會,情緒甚高的他口無遮攔,透露富士康將增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數量以完成簡單重復的工作:明年達30萬台,3年後機器人規模達100萬台。
目前,富士康僅有1萬台機器人,壹年內引入30萬台機器人,以保守價格估算,鴻海需投入巨資約300億元人民幣;同時,作為全球代工航母,鴻海集團位列2011年財富500強第60位,2010年營收約951.9億美元,全球員工總人數接近120萬,大陸員工逾100萬,僅深圳壹地就超過40萬。
這條消息的“爆炸性”可想而知。
毋庸置疑,壹年前因員工頻頻“墜樓”引發的富士康轉型仍在提速,而業界的疑問是“機器人”時代是否真的到來。考慮到7月11日,鴻海集團剛剛宣布投入100億元人民幣(合15.5億美元)用於賽博數碼廣場(Cybermart)的品牌零售店建設,新增加的300億元投入,鴻海的現金流能否足夠?
肆項轉型:機器人呼之欲出
壹年多前的2010年3月,富士康員工“墜樓”事件開始爆發,截至到當年6月底,前後約13起事件,讓強硬如郭台銘、強大如富士康也不得不“低下頭”來,於2010年5月底帶領全球媒體參觀公司深圳龍華總部。
從當下向前追溯,壹年多來,郭台銘采取的應對舉措主要有肆:提高員工工資,深圳逾85%以上的工人底薪由每月不足1000元調高至2000元以上;加快富士康產業布局調整,北上河南、西進成都、重慶等員工薪酬較低的中西部省份;內部開展關愛員工系列活動,包括宿舍管理外包,建立員工心理咨詢中心,舉辦更多體育、街舞等活動豐富員工業余生活;啟動機器人戰略。
其中,前叁項舉措,外界有目共睹;而機器人戰略則更多潛藏在富士康的轉型戰略下。
按照彼時的描述,富士康深圳總部將加速轉型,龍華、觀瀾兩個廠區將成為“產品技術研發、銷售展示及人員訓練、模具制造技術研發和新設備與自動化制造研發中心,新產品量式生產基地”。此外,富士康還將進軍新材料、新能源領域,深圳兩個廠區是重要研發中心。而為了提高薄如刀刃般的利潤率(3%~4%),壹直期望打通產業鏈“最後壹公裡”的富士康,新設立通路事業群及電子商務部門。
壹年後,郭台銘的講話再次肯定了前述轉型,唯壹的“猛料”是其新拋出的“機器人戰略”。
郭台銘所稱的“機器人”,在富士康內部被稱為Foxbot,由於郭並未對外仔細描述機器人戰略的具體內容,外界多將其與“富士康深圳壹號”機器人關聯起來。
“富士康深圳壹號”最初與公眾見面始於2006年10月的深圳高交會。彼時,作為富士康自主研發的自動化機器人原型,該款機器人深情款款地在展台上演奏了中國名曲《茉莉花》,顯示其具備相當的復雜工藝操作水平。
而此次郭台銘刻意強調產線3年引入100萬台機器人,釋放出公司科技轉型及渠道戰略進度的“並不如人意”。畢竟,新能源、新材料的研發非壹朝壹夕之功,商業應用前景更與國家的相關政策息息相關;而拾多年前即開始渠道布局的富士康通路建設,所遇到的困難亦遠比規劃復雜(詳見2011年7月25日C3版《伍路遇阻 富士康“失陷”最後壹公裡》)。
從這個角度出發,生產線3年引入100萬台機器人,似已成為郭台銘認為富士康科技轉型提速的“突破口”。畢竟,相對於在流通領域並未取得足夠積累的富士康來說,已開展至少5年的富士康機器人研究,由公司壹向擅長的IE(工業工程)研發、模具設計及規模制造作為保證,有助於其“機器人”戰略的實現。
機器人計劃:協助而非替代
盡管郭台銘對於富士康Foxbot戰略語焉不詳,但據《中國經營報》記者多方采訪,該戰略的基本框架仍然比較清楚。
首先,從定位上來說,富士康機器人不是為了裁減雇員,而是為了減少員工枯燥、簡單工序的重復程度。
“富士康在大陸最寶貴的財富仍然是100多萬名產業工人。”不願透露姓名的富士康內部知情人士表示,“富士康機器人在新建的成都工廠也有使用,但參觀過生產線的人都知道,為iPhone帶來眾多粉絲和追隨者的外殼拋光工藝,機器人基本無能為力,更多要靠工人手工操作。”
所謂“拋光”,是指利用機械、化學或電化學的作用,使工件表面粗糙度降低,以獲得光亮、平整表面的加工方法。
“拋光車間的那些年輕工人,剛開始進入車間時,手上都滿是磨出的血泡,讓人看著非常心疼。只有經過壹段時間的嚴格培訓及適應後,才能減少對手掌的損害程度。”該人士說。
而互聯網上傳出的iPhone6樣機圖上,如透明的新材料引入固然是關鍵,拋光工藝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
其次,100萬台富士康機器人不會從外購買,而是由富士康SHZBG(Super Precision Mechanical Business Group,鴻超准產品事業群)自主研發及制造。
來自富士康官網對SHZBG的介紹稱,該事業群掌握世界領先的精密模具設計制造、機器人 & 自動化設備機構/控制系統研發、光電/光通訊技術、塑膠/金屬表面處理技術、精密機械加工技術等。早在2007年1月15日,SHZBG AR(Automation Robotic,自動化機器人)事業處就已成立,主要產品為工業用機。
再次,100萬台機器人絕大多數會以低層級為主,但不排除個別智能程度較高。
7月29日晚會上,郭台銘透露,富士康的100萬台機器人將主要用在噴塗、焊接、裝配等工序上。顯然,這些工序重復操作多,比較枯燥,但功能相對簡單。而富士康已經投入使用的1萬台機器人也主要用於這些環節。
軍備競賽:蛋糕or稻草
當然,外界之所以認定富士康Foxbot戰略推進困難,還有諸多判斷理由。
“短短幾年之內,蘋果手機已經推出了肆代,這也是電子工業和汽車生產的最大不同。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快,模具和生產工藝需要不斷變化,投入資金巨大的機器人雖然很耐用,但顯然很難滿足靈活調整的需要。”上述知情人士稱,“與此不同,目前全球機器人研發及使用水平最高的日本、德國,使用者主要是豐田及德系眾多知名汽車廠商,汽車廠商的生產線雖然也有車型的不同,但基本上標准化程度比較高,3年小改款、5年大改款,較長的工藝流程調整時間保證了機器人的使用頻度比較持久。”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300024.SZ,下稱“新松機器人”)是國內目前唯壹形成了工業機器人規模化生產能力的企業,該公司2010年實現營收約5.52億元,2011年中期營收同比增長52%。即便如此,該公司現有年產能不超過1000台(套)。相形之下,富士康到2012年引入30萬台機器人的巨大需求,遠非壹般供應商所能提供。
“根據型號、功能、復雜程度的不同,國產機器人的每台售價高可達六柒拾萬元,低則拾幾萬元。如果富士康所需機器人的功能不過於復雜,通過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其產品成本有望控制在10萬元/台以內。”不願具名的業內知情人士稱。
如此估算,富士康2012年引入30萬台機器人,至少需要投資300億元;而3年100萬台的計劃,則至少需要投資1000億元。
這絕非壹個小數字,即便對於財大氣粗的富士康來說。
“鴻海集團的現金流還不錯,但是比較緊張。如果要運用流動資金來購買機器人,公司財務壓力會很大,而且由於這筆投資不是馬上能夠消化得了,成本增加可能會使公司的毛利進壹步降低,或許要8年才能分攤完。”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分析鴻海精密的財報稱,機器人戰略或將進壹步限制富士康的其他大規模投資,2012年的財報也將更加難看。
林江的解讀可謂中肯。但對於郭台銘來說,他心裡或許還有另壹本賬。
經過2010年的調薪之後,富士康深圳員工絕大多數底薪2000元/月起,絕大多數工人包括加班費、保險等在內,人工支出每月將超過3000元。考慮到富士康生產線壹天24小時不停產的“叁班倒”原則,工人休息時間除外,深圳壹條生產線3個工人壹年的支出在10.8萬元以上,如果這3個工人的簡單重復勞作工序可由機器人所代替,壹台成本10萬元以內的機器人投資無疑相當合算。
此外,比亞迪作為富士康目前在國內最大的手機代工競爭對手,2011 年,該公司需要償還銀行的借款為113.63億元,整個集團壹季度末的資產負債率約62.55%,相對於2009年底的52.96%、2010年底的 60.06%,進壹步上升(詳見2011年7月11日本報C1版《比亞迪泡沫》)。
是帶來公司新業務、壓縮工人工資支出、通過“軍備競賽”擠壓競爭對手的“蛋糕”,還是發展中增加公司現金壓力、影響其他投資的“稻草”,富士康Foxbot戰略的輕與重,或許只有2012年才能解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