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1-08-06 | 來源: 中國經營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富士康 | 字體: 小 中 大
當然,外界之所以認定富士康Foxbot戰略推進困難,還有諸多判斷理由。
“短短幾年之內,蘋果手機已經推出了肆代,這也是電子工業和汽車生產的最大不同。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快,模具和生產工藝需要不斷變化,投入資金巨大的機器人雖然很耐用,但顯然很難滿足靈活調整的需要。”上述知情人士稱,“與此不同,目前全球機器人研發及使用水平最高的日本、德國,使用者主要是豐田及德系眾多知名汽車廠商,汽車廠商的生產線雖然也有車型的不同,但基本上標准化程度比較高,3年小改款、5年大改款,較長的工藝流程調整時間保證了機器人的使用頻度比較持久。”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300024.SZ,下稱“新松機器人”)是國內目前唯壹形成了工業機器人規模化生產能力的企業,該公司2010年實現營收約5.52億元,2011年中期營收同比增長52%。即便如此,該公司現有年產能不超過1000台(套)。相形之下,富士康到2012年引入30萬台機器人的巨大需求,遠非壹般供應商所能提供。
“根據型號、功能、復雜程度的不同,國產機器人的每台售價高可達六柒拾萬元,低則拾幾萬元。如果富士康所需機器人的功能不過於復雜,通過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其產品成本有望控制在10萬元/台以內。”不願具名的業內知情人士稱。
如此估算,富士康2012年引入30萬台機器人,至少需要投資300億元;而3年100萬台的計劃,則至少需要投資1000億元。
這絕非壹個小數字,即便對於財大氣粗的富士康來說。
“鴻海集團的現金流還不錯,但是比較緊張。如果要運用流動資金來購買機器人,公司財務壓力會很大,而且由於這筆投資不是馬上能夠消化得了,成本增加可能會使公司的毛利進壹步降低,或許要8年才能分攤完。”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分析鴻海精密的財報稱,機器人戰略或將進壹步限制富士康的其他大規模投資,2012年的財報也將更加難看。
林江的解讀可謂中肯。但對於郭台銘來說,他心裡或許還有另壹本賬。
經過2010年的調薪之後,富士康深圳員工絕大多數底薪2000元/月起,絕大多數工人包括加班費、保險等在內,人工支出每月將超過3000元。考慮到富士康生產線壹天24小時不停產的“叁班倒”原則,工人休息時間除外,深圳壹條生產線3個工人壹年的支出在10.8萬元以上,如果這3個工人的簡單重復勞作工序可由機器人所代替,壹台成本10萬元以內的機器人投資無疑相當合算。
此外,比亞迪作為富士康目前在國內最大的手機代工競爭對手,2011 年,該公司需要償還銀行的借款為113.63億元,整個集團壹季度末的資產負債率約62.55%,相對於2009年底的52.96%、2010年底的 60.06%,進壹步上升(詳見2011年7月11日本報C1版《比亞迪泡沫》)。
是帶來公司新業務、壓縮工人工資支出、通過“軍備競賽”擠壓競爭對手的“蛋糕”,還是發展中增加公司現金壓力、影響其他投資的“稻草”,富士康Foxbot戰略的輕與重,或許只有2012年才能解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