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2-02-02 | 來源: 華商晨報 | 有2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有壹次我11點就餓了,11點50分去的食堂,我終於發現原來並不是12點才開飯,很多沒穿工作服的人已經在提前吃飯了,我很高興,拎著托盤去打飯。“可令張翼沒想到的是,打飯的小姑娘說張翼不能打。
“我問為什麼,她說只有領導才能提前吃飯,我問你怎麼知道我不是領導,她說壹看你就不是領導!”
“吃飯這些是小問題,但讓我受不了的是沒有事做,壹個月的時間公司沒有任何安排,自己也不知道能做什麼。”張翼說,此外這裡登記森嚴,人際關系冷漠,領導見到下屬也沒有笑臉,張翼適應不了,工作40天後,他辭職了。
而此時,初麗麗在培訓學校裡也不順心,初麗麗發現,培訓學校裡壹些老師都是假海歸(專題),而校長也因為她是真海歸(專題)而對她處處設防。
此外,初麗麗也發現,做外語培訓這壹行真的很賺錢。
創業辦學校初期沒賺錢他當翻譯、賣衣服和電暖器
張翼說,他和妻子經過了短暫彷徨後終於找准目標,自己辦壹所學校,培訓學生和為學生提供赴美留學咨詢。
他們准備動用帶回來的積蓄:預算伍萬元以內,買到壹輛贰手車。隨後租下了房子,開始創業。
回憶那段日子,張翼說,每天壹停下來,腦子裡就在算賬。如果只算房租和裝修這兩樣投入,每天壹睜開眼,150塊錢就沒了。通過發小廣告,他們招上來幾名小學生。
由於兩人重點宣傳自己的海歸經歷,學費要得較高。“壹般價位是每小時12元,我們要每小時20元,家長看我們是海歸,也願意多給點,可他們只在周末上課,加壹起不到100元壹天,我需要其他的收入。”
於是張翼開始了自己的多種經營。
“在網上找到壹份當翻譯,兩天800元,包吃住,我去了。”張翼說,但在網上找兼職並不容易。後來,張翼幫壹位親屬推銷起了壹款新型電暖器,發小廣告,然後坐等電話上門安裝。這電暖器沒有正規“身份”,有幾次張翼上門安裝完畢後,客戶向他要發票。張翼沒有,客戶就要退貨,無奈之下,張翼以他開的“××外語培訓學校”的名義寫了張收條,終於解決此事。
張翼甚至嘗試從早市上便宜衣服,在夜市上賣掉賺差價。吃了不少苦頭。
“既然回來了,跪著也要把路走下去,堅持再堅持,我相信他壹定成功。”妻子初麗麗說。
感悟留美碩士發傳單攬生源放低身段獲成功
有了妻子的鼓勵,張翼放下身段,經常到學校門口發傳單。
“我發現中高考是發傳單的好機會。”張翼把自己的簡歷印在傳單上,邊發邊吆喝“我是真海歸”,很引人注意。
“這個圈子不大,帶過幾個學生後口碑有了,就有學生和家長認可。”張翼說,當了快20年的學生,酸甜苦辣還不如這兩年豐富,如今,他和妻子已經在留學咨詢領域小有名氣,買車也買房了。
“現在我很多同學也在國外徘徊該不該回國。”張翼說,他想告訴他們:在企業眼中,“海歸”不再是搶手貨,放下身段,腳踏實地才能有自己的壹席之地。
職業指導師
“海歸”回國前要自我評估-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