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2-05-26 | 來源: 都市時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癌症,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
書面的采訪開始, 董仲彬的人生軌跡從筆尖緩緩展開。
董仲彬今年48歲,老家在昭通巧家縣白鶴灘鎮紅衛街。2000年從老家來昆明打工,在2010年以前,壹直做建築工人。“我參與修建過朱家村立交橋,10年時間裡我攢了15萬元,只是這些錢全部用來看病了。”他寫道。
董仲彬曾有壹個家。2002年,他和妻子離了婚。他有壹個女兒,但從與妻子離婚到現在,與女兒都沒有任何聯系;家裡的老人也已去世。
2010年5月,他突然感到身體不適,醫院檢查發現,他患的是甲狀腺癌症早期。壹個月後,他又到另壹家醫院檢查,發現原來的腫瘤已經擴散成了兩個。
癌症徹底改變了董仲彬。他不能工作,甚至不能說話。“腫瘤已經壓了我的氣管,不能出氣,後來在昆醫附壹院做了氣管切除手術,手術做完後,我就不能再說話了。”寫完這些,董仲彬拿出壹本病歷本,上面記錄了他在醫院實施氣管切除手術的情況,還有壹張昆醫附壹院的B超報告單和醫保出院證。出院證上寫的住院時間為2011年5月9日,入院時間為10天。入院診斷為“甲狀腺鱗狀細胞癌”。
耽擱了整整壹年之後,5月11日, 董仲彬准備好證書、求助信、器官捐獻書,又准備了壹塊毛巾、壹卷衛生紙和壹塊小鏡子,出門乞討。毛巾是用來擦汗的,衛生紙用來擦喉部氣管切開處流出的膿水;而鏡子可以讓他看到自己的傷口。
每壹次擦拭傷口,都帶來劇烈的疼痛。他輕輕地揭開紗布,紙巾接觸皮膚的時候,他痛得眉頭緊鎖。疼痛隨著擦拭的小動作傳遍全身。
董仲彬選擇在昆明的壹家省級醫院門口乞討。這是因為他聽人說“這家醫院有很多需要腎髒的患者”。他想,可能自己的“器官捐獻書”會幫到什麼人。
到昨天為止,董仲彬乞討的生活已經過了15天。晚上,他獨自住在船房老村175號的出租房裡,吞咽稀粥,而食物經過喉部的疼痛,令他很難吃飽。壹年來,他的病情決定了他只能靠粥果腹。
每天早上9點,董仲彬都會准時來到醫院門口,在糾結的情緒中,放下尊嚴,開始乞討。求生的希望和死亡的恐懼糾纏著他。如果要活,需要設法湊夠8萬元手術費用;如果醫不好,那就只能將自己的器官捐獻出去。令他感到些許欣慰的是,每天都有眾多的好心人捐助他約50元錢。
“有人願意幫助我嗎?”
5月22日中午,董仲彬熟練地揭開紗布,向停下腳步的人展示他頸部的傷口。炎熱的天氣裡,傷口感染隨時可能威脅他的生命。
見此情景,不少人蹲下來,仔細看他所有的證書。有人看了他的求助信後,掏出百元大鈔放在碗裡,說不出話的董仲彬感激地連連點頭。
“壹年內沒有得到任何治療,也沒有檢查,現在你的病情是怎樣的狀況?”不時有慷慨解囊的人問董仲彬,但是,他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支持多久。
記者對他的采訪持續了數天,每次筆談,壹聊到妻子和女兒時,董仲彬都會激動得淚流滿面,手中的筆仿佛失去重心,不知該如何落筆。
獻血先進個人到了如此地步,昆明市血液中心知情嗎?
登陸昆明市血液中心網站,記者在網站公布的“2008-2009年昆明市無償獻血先進個人”的名單中,找到了董仲彬的名字。但是只是名字,連張照片都沒有公布。
昆明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員也還記得,董仲彬確實多次獻過血。“只是涉及個人隱私,不方便透露具體次數。”工作人員在電話中說。-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