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2-07-20 | 來源: 騰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恰在毛澤東提出維持現狀之際,1949年1月25日,鄧寶珊轉告林彪等:“傅作義的意見,綏遠部隊不采取北平式的接收,可以采取執行中共的政策(換旗)。”(《羅榮桓年譜》,第690頁)雙方對此問題出於不同的目的采取了相同的措施。
2月下旬傅作義、鄧寶珊前往西柏坡會見毛,中共提出“歸綏希望他們交出。他們則希望保留歸綏。”(《中共中央關於同傅作義、鄧寶珊談話情況致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李井泉等電》,1949年2月25日,《平津戰役》,第273頁)後來兩市均暫時劃入傅作義部管轄。
3月23日,雙方成立“綏遠問題協商委員會”。4月1日,傅方提出《綏遠問題協議草案》,其第壹條為:“綏遠問題以暫維現狀為原則,所有董其武所屬軍、政各部門也思想改造過程,逐漸成為聯合政府組成之壹部分。”(董其武:《戎馬春秋》,第256、257頁)
把綏遠問題與聯合政府聯系起來,這是傅作義將北京和談中的故伎重演,不過雙方於6月正式簽署的《綏遠和平協議》中並無此條,因此可見傅作義拿聯合政府做文章的想法再次被中共拒絕。
(叁)1949年8月,傅作義在綏遠仍與國民政府官員會談
8月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委員徐永昌飛抵綏西河套地區,想策動董其武部西撤。但董其武是傅作義心腹,對傅言聽計從。因此,董其武示意徐永昌,綏軍是否西撤,須由傅作義決定。
8月28日,傅作義、鄧寶珊返回綏遠,兩人此行目的是完成綏遠易幟起義。9月17日,徐永昌壹行飛抵包頭與傅作義會談。徐記載:“午飯飯後與宜生暢談……談話間宜生突發議論,以為凡做首領的皆非好人,好人就做不了首領。並及共產黨首領尤其沒有好人,他們最專治,不令任何人有自由。過去若幹傾心於共黨者漸有覺悟。”晚飯後贰人再談,傅作義開始詢問實質性問題:“頗詢國軍能否守住廣州,美援為何”,傅想從徐永昌那裡探知廣州的氣數是否將盡。緊接著傅作義建言:“若能努力轟炸解放區各大城市的電力廠,則壹切大小工業停頓,必能使全體工人發生反共作用。強似無目的濫炸,徒生人民反感多矣。”(《徐永昌日記》,1949年9月17日)
9月18日的談話中,傅再度向徐提出美援問題,徐答:“很有希望。”僅此壹句敷衍而空泛的答復,實際上說明了美援並無多大希望。於是傅將話題扯開,說道:“美國人幫我們壹分,必宣揚成拾分,蘇聯幫中共總在暗處努力。如現在中共好的炮射手,都是俄國人,彼等不但穿中國衣服,並且也不進城,不似美國人,每須為之開辟跳舞場。”徐答:“有無陰謀亦即在此。”此後,傅再也不提廣州能否守住壹類話題,因為他對美援的情況已經心中有數。
徐永昌緊接著勸傅作義西撤:“蔣先生許以川北為綏軍根據地,並指揮西北各軍。能開川、陝、甘邊界固好,即先開河西,亦令西北各軍悉受節制。”傅作義對此冷漠地回答說:“綏軍開不動,也不能指揮他人。”
就在徐傅交談之間,綏遠起義通電的簽字儀式於18日上午舉行。徐當即得知:“此間旅長以上拾之九均已簽名擁護傅宜生贰月(按:應為壹月)間和平主張,詆毀政府,贊成共黨之宣言,壹俟全體簽名,即行發表……此其內心趨向可知矣。”(《徐永昌日記》,1949年9月18日。)
(肆)傅作義曾打算寓兵於農,等中共遇到困難時東山再起
然而,傅作義即便完成了北平和綏遠的通電起義,也並非意味著他就完全轉向了中共壹方,他還有自己的謀劃,打算根據時局隨時東山再起。
9月19日,即徐永昌在綏遠的最後壹天,傅作義同徐永昌進行了最後壹次會談,傅作義解釋綏遠必須起義的原因是“今日綏軍‘守’力量不夠,‘攻’勢更不濟,‘走’官有贰萬眷屬,毫無安置。尤其大部分士兵為綏遠人,壹時難於開動。自己壹人南去無用,亦復無聊。即使蔣先生叫我指揮別人軍隊,人家對我亦無信心。所以現在必須與共黨聯合,以求生存”。-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