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2-07-20 | 來源: 多維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中國航母 | 字體: 小 中 大
中國首艘航母海上“大回轉”是為了殲-15點觸瓦良格(圖)華首艘航母“大回轉” 殲-15點觸瓦良格
北京時間7月19日晚,瓦良格“高速大傾角急轉彎”畫面壹經中央電視台播出即引來各方再次關注。據悉,這次測試的主要科目為“航母平台大回轉”試驗,用於測試航行性能。但有媒體稱,此次海試測試目標並非瓦良格“大回轉”,而是艦載機殲-15。
中國與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周邊國家在釣魚島、南海問題上的長期爭端日漸白熱化。中央軍委委員、海軍司令吳勝利近日指出,“當前中國海軍維護海權的任務繁重,海軍面臨挑戰”。在中國東海南海局勢正在緊張升級之時,中國首艘航母平台再次駛出大連港,進行海試。這已是瓦良格的第9次海試。
中國官方媒體稱這次測試的主要科目“航母平台大回轉”試驗顯示了解放軍航母平台“優秀的海上行駛性能”。不過英國《泰晤士報》刊文稱,瓦良格此次海試為期壹個月,期間壹架殲-15戰機與航母甲板進行過短暫接觸,並稱這才是關鍵。
據了解,即將服役的瓦良格航母,壹直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攔阻艦載機著艦,即利用繩索在飛機著陸時將其“捕獲”並使其幾乎立即停下。不過從網上公布的圖片看,瓦良格在第叁次試航返回後,甲板上的擋焰板和攔阻索已經表明中國攻克了這壹難題。
相比瓦良格2月底海試時第壹次上艦,7月再次現身瓦良格的“殲-15”已經精致很多,特別是配備了導彈。有軍事專家指出,“測試殲-15艦載機與航母電磁兼容問題”是此次海試重頭戲,包括航母電子系統工作時對艦載機電子系統如機載計算機、雷達、通信系統是否構成影響等;而非官媒描述的測試航母“海上行駛性能”、“大回轉”。
從相關報道看,瓦良格采用大型相控陣雷達來保證對空情信息的掌握。殲-15型艦載殲擊機也配備自動引導系統,這意味著它可在自動著艦系統的引導下自動著陸。
“殲-15”此次配備導彈,可能是在進行海上實際環境的測試。特別是編隊惡劣電磁環境下,對於相關項目進行嚴格試驗;此外還可能包括其他電子系統的工作時候對於艦載機的電子系統如機載計算機、雷達、通信系統是否構成影響等。
現代航母及其編隊艦艇會裝備大量收發器、天線,數量眾多的電子系統,需擔負目標探測、指揮引導、火控導航、艦艇控制等功能,擁有大量的網絡設備和計算機用於對信息的獲取與處理、制訂作戰方案、下達作戰命令。
也就是說,航母的電磁環境更加惡劣和復雜,而戰機和航母能否達到電磁兼容,是檢驗航母是否形成戰力的關鍵。
即使是擁有世界最先進的美國,建立了艦船微波電磁兼容分析、艦船通信系統電磁兼容分析等大量的模型,並建立叁軍通用的電磁兼容數據庫,但是依然有大量的問題沒有解決。美國F/A-18戰斗機的電磁兼容性試驗直到1984年才算完成。
在本世紀初,美國海軍有近600個電磁兼容性問題沒有解決;而英國海軍由於沒有解決雷達和通信系統的電磁兼容問題。在馬島海戰中,“謝菲爾德”號為了保證通信系統的工作而關閉了雷達,結果對方飛魚雷達此時飛臨,結果被擊沉。
中國電磁兼容技術起步較晚,在上世紀70年代才開始著手建立相關試驗設施和標准。受限於當時的經濟技術實力,中國自行研制的第壹代水面艦艇,沒有系統考慮電磁兼容問題。
051型驅逐艦首批艦護衛中國測控船隊到南太平洋執行遠程運載火箭的測控任務的時候,由於海區電磁環境惡劣,為了防止反艦導彈意外發射,所有艦艇均沒有配備導彈。
此後在自行研制和引進技術的基礎上,中國電磁兼容研究加速發展,並參照美軍標准制訂了中國的電磁兼容軍用標准。目前,中國已經在新壹代水面艦艇首次進行了機艦壹體化的電磁兼容性的研究,為航母的論證、建造打下了基礎。-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