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2-09-23 | 來源: 新世紀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核心提示:我們根據從2012年2月以來外媒的追蹤報道拼出關於薄熙來和王立軍事件的經過,並與新華社刊發的庭審記錄對比,在G+上發出後被頂上“熱門”。
王立軍案和谷開來案的庭審記錄由新華社統壹發稿,國內媒體只能轉載,我們是無法看到和新華社版本不同的其他國內版了。不過還好,還有外媒。
從王立軍夜奔美領館開始,這條消息就成為國內外的爆炸新聞,不少外媒立刻開始追蹤,後來事情又牽扯出跨國謀殺,除了美國媒體之外,英國媒體也當仁不讓地加入進來。此外,還有壹直非常關注中國的日本媒體。這樣,我們就有機會從這些外媒報道中拼出壹幅更大的圖片來(下稱“外媒版”),而這些報道與新華版有不少吻合之處,這應該算是重要的“交叉印證”了吧。除了可以印證的部分,更令人感興趣的,是新華版沒有說什麼。
當然,“外媒版”並非就是真相,到底有多少接近真相也不好說。在外媒逐漸曝光細節的時候,大多數讀者都覺得太過傳奇,不敢相信,更不要說外媒報道之間互相還有矛盾之處(比如“耳光說”與“沉思說”就完全矛盾)。再就是“喂料”,也就是外媒上的報道是由內部人士有意泄露的,用這種扭曲的版本去對比新華版這種也是被扭曲的版本有沒有意義?
我覺得有意義。我基本同意外媒版也是壹個被扭曲了的版本,但是不管某家外媒是不是充當了黨內某派的傳聲筒(請對比“博訊”的消息),我認為外媒在以下幾點上的表現還是值得被認真對待:①雖然很多消息來源都沒有具體名字,但是外媒盡量描述了消息的獲得渠道,比如“接近中共高層的已退休人士”、或者“根據參加了某個級別以上的消息通報的人士的說法”、或者 “中共宣傳機構中的人脈廣泛的某位編輯透露說”,這樣,至少我們能判斷出信息大致的流傳路徑。想利用這個“驚天大案”的不止壹派,他們即使“奉旨爆料”,也是各懷目的,只要有了消息的大致流傳路徑,我們就可以判斷出他們是否是同壹個來源,也就是說,是否可以“交叉印證”;②外媒可以采訪到美方或者英方的相關人員,比如美國務院的高層人士,比如海伍德的母親,他們的立場與中方的差異讓他們更不容易被操控;③外媒之間的相互競爭促使他們更加嚴格地要求事實檢查。例如薄瓜瓜所開的“紅色法拉利”後來被證明不是紅色,也不是法拉利,這就是被競爭逼出來的“更正”。
說明贰:我參考了《財經》和獨立記者姜維平的爆料,這兩方是我用來拼湊薄案不能缺少的中文資訊來源。在經濟的部分,我查看了幾乎所有《財經》上發表的和大連實德相關的報道;在薄熙來早期政途的描述上,我查看了幾乎所有的姜維平在海外所寫的對於薄熙來的報道,剔除了比較明顯的偏向性的內容(例如偏向於同情聞世震),考慮到姜維平曾因報道薄熙來而入獄,他本人具有傾向性,我選擇的是可以前後印證的內容,比如顧金池和薄熙來的關系。
好了,前言終於說完。下面是正文。以下是我根據從2012年2月份以來多家外媒對薄王案的追蹤報道之後還原的更大的“拼圖”,跟蹤過程在“譯者博客”上的“谷王審判”專題中可以看到。
薄熙來的幾名最核心的內部小圈子都是從1990 年代初期在大連時逐步建立起來的,其中有徐明、海伍德、多維爾等,王立軍則是相對後期結識,當時薄熙來已經不任大連市長,而是遼寧省省長。薄熙來和谷開來之間感情最好的時候應該是從84年貫穿整個90年代,中間薄瓜瓜降生,薄瓜瓜是維系他們感情的重要紐帶。
在主政大連期間,薄熙來的個性和執政風格就已經初露端倪,利用強大的行政力量招商引資,大力改變市容市貌,以政府之力推動大項目拉動經濟發展,這其實也就是後來的 “重慶模式”的經濟方略。同時,他的控制欲也有所表現,BBC的國際事務編輯 John Simpson 講述過壹個細節:他曾經為還是大連市長的薄熙來制作紀錄片,那時他的辦公室就有按鈕可以控制全市大喇叭裡的音樂和噴泉。
在大連快速發展的時候,薄熙來壹家已經有了幾名重要的“家臣”——徐明、於俊世、馬彪等。其中徐明通過為大連市政府做星海廣場工程項目挖得第壹桶金,又因為大連通過行政命令要統壹更換塑鋼窗而投資了國內最大的塑鋼生產線,迅速發家。於俊世據說有軍方色彩,在大連犯案經谷開來“拯救”,從此成為薄的家臣,也是薄和王立軍相識的牽線人。馬彪曾經是廣發銀行大連分行的前行長,後來壹直在徐明的商業王國的金融企業任職。關於徐明和馬彪的信息,《財經》曾經做過相當深入的報道,雖然報道中隱去了和大連政府的關系,但是幾乎正常人都能“腦補”出來,當時如果沒有政府壹把手的支持,他們的商業王國不可能做大。甚至徐明購買私人飛機,都是為了薄熙來預備的。爆出這些料的是《財經》的前資深記者楊海鵬。他的賬號現在在新浪微博上被定點封殺。
1998年的時候薄家做出了壹個重要的決定,就是送薄瓜瓜出國讀書,就學英國的貴族學校,也是海伍德的母校哈羅公學。英國《每日電訊》報采訪到了當時和谷開來做“熱氣球”生意的英方老板,而令人吃驚的是,他說谷開來在做這筆生意的時候要求他多開20萬英鎊的發票,以此“洗”出薄瓜瓜的哈羅學費。雖然通過熱氣球交易虛開發票最終沒有成功,但是不難想象薄瓜瓜上哈羅公學的學費是通過類似的方式從中國被轉移出來的。公眾對於海伍德的了解,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以至於最初爆出他的死訊時,對他的形容是“薄家男保姆”。很可能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谷開來開始向海外大筆轉移資產。
從另壹條線來看,對薄熙來的調查可能壹直都沒有停過。這大概和他個性張揚,整人手狠有關。薄熙來在遼寧時與聞世震的惡斗幾乎人盡皆知。前述的BBC的制作人還說08 年Simpson曾經接待過壹名自稱記者的人,問了他很多關於為薄作紀錄片的事,而這個人的名字不在她所說的媒體官網公布的記者名單上。
關於利用刑偵技術和刑訊逼供的手段,應該說也是在大連期間就有苗頭。因為要抓住政敵的把柄(姜維平披露了叁個薄在大連時的主要“政敵”:曹伯純、於學祥、高姿),最簡單的方式是找到和他們交好的商人,然後說他們所開的飯店或者娛樂中心中有“黃賭毒”現象,加上竊聽和刑訊逼供,找到他們向官員賄賂的證據,這也就是後來 “重慶模式”中的“打黑”手法。這些手法在薄熙來主政大連和遼寧的時候都已經用得很熟練,這也是為什麼他到了重慶之後,必須換掉原來的公安幹部,而替換成以王立軍為首的“東北幫”,他們長期以來已經互相了解,“技術”也過硬。這些手段和後來李莊陸續披露出來的刑訊逼供手段很類似,差別在於在重慶的時候,他們下手更狠,直接打殘或打死,幾乎沒有人不認罪,沒收的民營企業家的資產也更多,動輒就是幾億。
這也是為什麼壹些流傳的消息中認為在背後收集王立軍資料的,拉開整個大戲序幕的是賀國強,賀國強和汪洋作為重慶的前任領導,在“打黑”中是否被薄熙來抓住了很多把柄,還是說他們無法漠視前手下的告狀,認為必須要出手和薄熙來抗衡,這個更深的內幕還沒有正式的媒體報道。港媒的披露倒是不少,但是真假太難甄別。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2007年薄熙來走馬上任重慶市委書記,然後開始進行震動全國的“打黑唱紅”,到2011年下半年的時候事態已經很緊張,重慶已經打擊了2萬多人,抓捕了4000多人,處決加非正常死亡的大約在數百人(這幾個數字來自“陳有西學術網”)。如果說此時處於漩渦中心的谷開來出現精神衰弱,認為隨時有人會暗害她家人的話,可能也不算誇張。而更主要的是,谷開來此時和薄熙來的關系已經沒有90年代那麼好,她可能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抓錢和兒子身上,這讓她有動機在贰者受到威脅的時候“鋌而走險”。
更多的外媒報道披露,海伍德和谷開來之間的分歧是因為經濟原因。從外媒追蹤海伍德和多維爾的情況來看,這兩人與薄家雖然關系密切,但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他們從中大筆漁利。接近他們的人沒有發現他們有突然變闊的印象,倒是行事神秘這些說法時有爆出。《路透社》最先援引壹名基本持同情薄熙來態度的爆料人說:“王立軍告訴中紀委,谷開來和海伍德不和是因為經濟利益,她想讓他完蛋。”他還說:“公眾的不同意見反應出領導人對重慶的不同觀點。薄熙來是壹個大膽的試驗者,他就像鯰魚壹樣攪動了靜如止水的中國政壇。他的敵人們到現在才抓住了他”。這名爆料人和薄熙來壹家以及其他高層領導都有緊密聯系。
然後,更多細節披露,海伍德是薄家的“白手套” (意指洗錢),而他最後索要的分成比例太高,在遭到拒絕之後,他威脅要曝光薄家的事。路透社:去年,谷開來讓海伍德把大量資金轉移到國外,但是海伍德要的分成比例太高,讓谷開來震怒,稱其“貪婪”,而海伍德告訴她:“如果她認為他要得太多,他可以不參與,壹分錢也不拿,但他又說他可能會曝光此事。”結合其他爆料,如海伍德和薄瓜瓜的交情很好,他們在大連的時候曾壹起喝酒,還乘帆船出海。薄瓜瓜的海外求學經歷中壹直有海伍德的身影,包括他可能替薄瓜瓜籌備了 “絲路之舞”的舞會(成龍出席了這場舞會),有可能海伍德所說的曝光是從薄瓜瓜開始,有可能這就是“他將被毀掉”(He will be destroyed.)的說法的來源。
是否是這種威脅讓薄瓜瓜感覺應該尋求王立軍的保護?是否王立軍已經感覺到了危機而不願意太過接近,並開始竊聽薄熙來和谷開來?王立軍和谷開來之間是否也有私情?這些目前沒有看到可信賴的報道。
可以確定的是,谷開來在准備“做掉”海伍德的時候不可能不告訴薄熙來,同時她也和王立軍密謀,其中壹個方案是誣陷海伍德販毒,然後在抓捕過程中被警方擊斃,但因為難於實施(或者是王立軍不想陷入太深)而放棄。最後改為投毒。
在海伍德死後,只有幾名英國朋友向英國領事館提出過疑問,但他的家屬都接受了警方的說法“飲酒過量死亡”。之後海伍德遺體被火化。但王立軍暗自保留了心血和錄音等證據。《洛杉磯時報》曾報道美國的華裔刑偵專家李昌鈺接到過重慶警方的請求,詢問如何從皮膚或血液中確定是否含有氰化物。但他沒有拿到樣本。這當中還有樣本被污染的問題,也就是王立軍保存的樣本不能證明就是直接從海伍德身上提取並被嚴格保管的。
2012年 1月底,王立軍與薄熙來的矛盾激化。王立軍上門向薄熙來拜年但不被接見,前述的薄家叁名家臣則為了王立軍向薄熙來求情,《紐約時報》有壹篇報道印證了這個說法,求情沒有結果,薄熙來已經決定要為了政治斗爭犧牲王立軍,徐明、於俊世和馬彪認為事態緊急,決定乘私人飛機出境。
為什麼王立軍和薄熙來的矛盾會突然激化?這個環節也是媒體披露中語焉不詳的部分,傳聞中最多的是指向鐵嶺市公安局谷鳳傑被雙規牽扯出王立軍。這個暫時沒有更詳盡來源可以交叉印證。
可以明確是 2月份,王立軍被調離公安局長職務,薄熙來怒而掌摑王立軍的說法在叁月份的路透社和《讀賣新聞》的報道中傳出,郭維國說:“打了他之後就公開化了。”這是句實話。王立軍與薄熙來談判的底牌已露,按照王立軍行事誇張的壹貫作風,他最後上演了驚天大戲——逃奔美領館。考慮到海伍德是英國人,他曾經和駐重慶的英國領館聯絡過(這個部分英國媒體有披露),但也許是因為那也是在重慶,他擔心逃不掉薄熙來的手掌,所以連夜驅車趕往成都的美領館。
王立軍的知識體系中缺乏國際外交的部分,當時正是習近平訪美前夕。而美國的對華政策到目前為止都是接受中國的“和平崛起”的,換言之,美國不想與中國形成新冷戰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首先考慮的是接受王立軍的庇護請求會損害中美關系,有可能讓習近平訪美臨時取消。而這又失去和中國新壹代領導人建立長期關系的機會,因此,從《華盛頓燈塔報》和《華爾街日報》對美國國務院高官的采訪來看,這壹請求由成都傳遞給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再傳遞到美國國務院之後,沒有到達奧巴馬就被拒絕了。王立軍只剩下壹條道路,“自行走出”,他要確保上的是去北京的飛機,而不是回重慶的“專車”。
美國人不接受王立軍的庇護請求同時也符合美國的規定。即使國會開啟重新調查,這個決定也是站得住腳的,王立軍沒有離開所在國提出庇護,美國沒有辦法確保能將他安全帶往美國,同時,他作為公安局長涉嫌侵犯人權,不符合庇護條件,這些都讓美國下決心拒絕庇護他。
還有,關於海伍德被殺壹事,王立軍向美國官員透露了他掌握的線索,據說是壹個電話號碼,據此可以找到他之前所藏的證據(華爾街日報),但是這對美國而言是壹個外國公民的刑事案,美國使館沒有理由為了這種“情報”傷害美中關系。美國所做的是在事後通報了英國領事館。英國領事館又通過外交途徑表達了要求重啟對海伍德之死的調查。(每日電訊報、衛報)
這出大戲的經過大致如此。可能還有壹些拼圖遺漏的碎片。對於薄家向海外轉移的資產到底有多少。《朝日新聞》曾披露說有60億美元之巨,《彭博社》的調查說薄家的資產隨著薄熙來的官職提升而增長,通過公開信息可以查詢到的達到1.6億美元。另外,也有報道說,薄熙來的哥哥薄熙永化名李學明長期擔任光大國際董事,也已經辭職。
此外,傳聞說肆月底,薄家的諸多人士接到薄熙永短信說薄案“已經被做死,各位不必再活動了”。不過此後,日本的壹家小報曾披露說薄熙來仍想“歸來”。沒有正式報道可以印證。
關於王立軍斂財多少,目前沒有正式媒體披露,不過《華爾街日報》通過查閱公開的技術專利申報資料,找到重慶正在花大錢(26.8億元人民幣的預算)升級裝備的 2010年之前,王立軍申報的警用裝備服飾等專利達到150項。此外李莊曾披露王立軍有為自己人安插職務,涉嫌與女警私通(or 強奸)等信息。未見正式媒體報道。
對比上述版本和新華網公布的庭審記錄版本,可以發現:
新華版將整個人物關系的起始點都盡量挪後到2008年之後,仿佛薄家和王立軍、海伍德是最近認識的;更是完全不提薄家在大連和遼寧的所為;這是否和傳聞中所說,薄熙來在大連和遼寧的政績最終得到了周永康和江澤民的支持?
新華版將謀殺動機盡量歸因於谷開來護子心切,而不是洗錢糾紛;而薄瓜瓜遭到海伍德威脅的原因不明;
新華版完全不提壹位公安局長何以能同謀謀殺外國公民,完全沒有提重慶打黑專項行動中的刑訊逼供、徇私枉法、私設公堂等情況;避免了追究公檢法機關應負的責任;
新華版盡可能地不涉及政治局委員貪污腐敗、以權謀私的部分,甚至避免提到薄熙來的名字;
新華版雖然盡量淡化美國和英國的外交壓力,但是從最早的通報開始,到後來的庭審記錄,都強調了英方人員的參與及“沒有異議”。也就是說,庭審本身和相關信息披露的用意是為了給國際社會壹個說法,消除“國內外”的惡劣影響,其中以國外影響更為重要。
這些切割,可以看出了谷王的庭審過程貫徹了路透社的壹篇報道所說的“孤立個案”的方針。報道說,5月初,200名中共高官參加了京西賓館的會議,胡錦濤在這個會上定下了這個方針。基本上可以總結為切割政法委、切割政治局、切割貪污和以權謀私、切割軍方、切割政治斗爭,變成純粹的刑事案,然後已經“依法判決”了。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