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2-11-26 | 来源: Edwin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走进神秘的阿里:美服美饰美锅庄
文章来源:行者老孙的旅游博客
藏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又是一个爱扮求美的民族。
来到阿里,深感高原地区大自然环境的恶劣与严酷。人,在这种环境里显得是那样的渺小、软弱,有时甚至是无助。但是,做为高原原著的藏民族,不但能够长期生存,而且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创造并传承了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演绎了丰富多彩的藏式歌舞和美轮美奂的藏族服饰,的确令人赞叹!
对于藏族歌舞和美服、美饰,原来只是白驹过隙,阿里之行并没有奢望能够有机会饱览。但是上天眷顾,在刚刚进入阿里地区,就在希夏邦马雪山脚下,G219路边,非常偶然地,一场视觉盛宴居然毫无前兆地和我们不期而遇了。人品啊!!!
2012年8月6日,14:40左右,我们的车正行驶在G219希夏邦马雪峰脚下,我们的注意力也正被路边的皑皑雪山所吸引,贪婪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
但见路边一个建设得非常规整的小广场,内地汉味儿十足。 一座醒目的标语矗立在那里——“新农村建设农牧民澡堂”,有点儿意思,很实际的一项举措。
老孙曾听一位在西藏当过兵的朋友讲过关于藏人洗澡的段子,尽管内容有些不太厚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生活环境,对于在高海拔地区过着游牧生活的的藏民,能定期的洗上一个热水澡,确确实实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所以,这个标语真的是吸引了老孙的眼球,这不但是对藏民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生活观念的改变。
广场上一群身着节日盛装的人们载歌载舞、鼓声阵阵,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
我们连忙靠边、停车、抄家伙。
原来这里是一个位于希夏邦马雪山脚下的村政府——阿里聂拉木县门布乡扎措村,还是山东烟台市对口支援的联系点。看来这些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澡堂都是对口支援的项目啦。烟台政府“亚咕嘟”!
村政府正在组织村民,欢迎上级工作组的领导光临本村。 看这架势,不会是特意从山东赶过来,给新建的澡堂来剪彩的吧。
不管神马理由,反正这场视觉盛宴是让我们赶上了。
趁着领导们还没到,我们先踩踩场子,替领导们审查一下节目,把把关,哈。
藏族服装,色彩大胆、装饰繁杂,远观很像汉族戏服,让人眼花缭乱。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很大程度是取决于藏民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藏族服饰最基本的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长裙、长靴、编发,并配以金银珠宝饰品等。
藏族男性服饰分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三种,这一种应该属于豪华版礼服吧。
藏族男子所穿的藏袍贵族版与民间版并没有根本区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质地和花纹上。贵族服饰质地精细,花纹讲究。一般有蟒缎袍,由黄、红、蓝、绿、紫等色作基调,上面有龙、水、鱼、云等纹祥。此袍只有在重大节日,或举行礼仪时穿用。
男子的首饰主要有耳饰、挂件等,上衣后摆做好漂亮的波状尾褶,佩挂嵌龙银刀,足蹬藏靴,一幅康巴男儿的英俊形象和剽悍气质,令人为之倾倒。
藏族男子的装饰除了腰刀、金银、宝石外,还有手带骨板指,拿念珠,识字者的腰间还会多插一个像刀鞘一样的筒简,内装竹签笔、藏式墨水瓶等文具。
藏族男子的帽子种类繁多,主要有毡帽、皮帽、金丝花帽等。 这种硕大的平顶帽老孙还是头一次见,防晒作用很强!据说是一种专门举行礼仪时戴的平顶围穗帽,藏语叫“索夏”。
藏族妇女的盛装服饰较为华丽,而阿里地区最有特色的,则是制做精细、装饰典雅的妇女们的“孔雀”服饰。阿里孔雀河源头似孔雀,它是美丽和吉祥的象征,妇女们的装饰便模仿孔雀而流传于今。 妇女们的腰间系着宝石镶嵌、丝穗婆娑的腰带,手臂带金钏和海螺镯。手指套宝石镶嵌戒指,颈上佩红色的琥珀项饰,胸前悬着层次分明的珊瑚、瑰玉、琥珀的短项圈和珠玉穿成璎珞的长项链。 这一身饰品下来,让人眼花缭乱,估计有几十斤重吧。
妇女们的头发是对半分开,梳在两旁,当中是珠璎顶髻,头上和身后的一股股小辫,缀满金银、珠玉、珊瑚、宝石。此外,还带着三角形的巴珠头饰,顶髻上有一颗硕大的松耳石,真可谓满头的珠光宝气,灿烂夺目。
藏族男女都特别讲究饰物,有头饰、发饰、鬓饰、耳环、项链、胸饰、腰饰、戒指等。饰品的质地较多,有金、银、珍珠、玛瑙、玉、松石、翡翠、珊瑚、琥珀等。运用广泛,造型美观,多为自然形状。 妇女都喜欢戴珊瑚、玛瑙、项链和银质佛盒,这类服饰在阿里地区的妇女节日盛装中最具有代表性。
据说有人曾估算过,藏族妇女的节日盛装,全身珠宝的价值最高可达二、三十万元。
藏民族每逢节日或聚会时,都喜欢唱歌跳舞。跳锅庄,就是流传最广泛的一种舞蹈形式。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边跳边走,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
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比较简单,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图案,欢乐无比。
北京小妞进藏后第一次看到这么欢乐的场面,忘乎所以,手舞足蹈,也加入队伍,和着节奏跳了起来,但不一会儿就蹲在地上上气不接下气,大口喘了起来。
西藏的歌舞,离不开伴奏的乐器,但藏民族的乐器却非常简单、种类也非常少。据说藏戏在其发展过程中,很长时间里,常用的乐器仅限于一鼓一钹。
鼓,是藏民族最常用的乐器。在民间节日娱乐活动里,鼓是不可缺少的,特别在藏戏、歌舞、宴会等场合,鼓更用来激励士气、渲染气氛、指挥协调、助舞伴唱。 看这种藏鼓的形状,很像我们内地哄小孩子的“拨愣鼓”,只不过个头太大,需要挎在腰间。
其实,无论是美丽的服装服饰,还是美轮美奂的歌舞乐器, 她们宛如一对对孪生姊妹,相生相伴,显露出的都是藏族人们内心的豁达、欢乐和自信。 这种勇敢面对恶劣环境,达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还有一种纯朴、至臻,难以掩饰的表达方式,就是铭刻在人们脸上自然的笑容。
连绵的雪山,奔流的河水,蔼蔼的白云,成就了一张张足以打动人心的,返璞归真的笑脸。
进入藏区,随处可见飘扬的五彩经幡。它们挂在山巅、路口、桥栏或屋顶,也像一张张笑脸,时时发出哗啦啦的笑声,寄托着人们虔诚而美好的心愿。
孩子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纯真灿烂,眼睛是那样的清澈剔透,足以让你看到他们的心灵。
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他们缺少都市里孩子们优越的衣食住行,但他们的童年没有幼儿双语、没有占坑班、没有特长生、没有奥数......有的是游戏、快乐和儿童与生俱来的天真无邪。
藏区的大人和孩子们的笑容是好奇、羞涩的,他们都可以说简单的汉语,看得出他们也渴望与客人交流。
望着藏族人脸上那坚毅而又略带羞涩的灿烂笑容,我在想,谁没有烦恼、谁没有困难、谁没有哀怨。难得的是,藏族人对此非常豁达,从不纠结,没有过多的奢望。
心生定性,即可免去浮躁;少一些奢望,既可多一点踏实。 无欲则刚,少欲则强。 静可以定志。心缘定静,静定生慧。内心清净,方能远大。 嗡嘛呢叭咩哞,嗡嘛呢叭咩哞,嗡嘛呢叭咩哞。。。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