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2-12-14 | 來源: 央視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王立軍事件 | 字體: 小 中 大
1990年代末,壹個民警在夜裡執行任務時被刺死,王立軍當時給各個派出所所長打電話,正巧趕上肆位所長都不值班,幾天後,這些所長都被免職,因為“所長把危險留給了同志,把安逸留給了自己”。
所長們都覺得冤,認為自己是按值班制度在工作。但從那以後,即便不值班,派出所的領導也都不敢回家,讓家屬把換洗衣物送到辦公室,最長的堅持了壹年多。
在讓犯罪分子害怕前,先讓警察害怕,這成了王立軍的風格。雖然,惹怒他的大多是些“小事”。
多年以後,他已調至錦州市公安局任局長。壹位當地記者親眼目睹,壹位幹警進王立軍辦公室時沒有敲門,王立軍怒斥:“我在的時候你怎麼不敲門呢?出去!重來!”
這種對細節的吹毛求疵,到了重慶,就有些變本加厲。
2010年年初,伴隨重慶市警務改革的開展,警局也開始實施新的規章制度,包括:只能穿警服或者正裝,穿西服必須打領帶;在食堂吃飯,不准出聲,不能交頭接耳,不准接打電話,手機鈴聲要調成振動。處罰情況或名單,會以短信方式群發至所有警察手機上,常常壹天多條。
當時,重慶從嚴治警受到全國公安系統的關注,不少省市公安機關組織到重慶學習。湖南湘潭公安局壹位警官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們曾計劃派百名民警赴渝,但正趕上“王立軍闖館事件”,便改為只有幾人組成的考察小組。考察歸來,壹位民警感歎,若想按重慶警方的模式操作,必須先做到兩點:壹是漲工資,贰是給警察洗腦。
重慶警方最嚴格的是按分數量化排名的考核制度。2012年2月壹位接近警方的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渝中區原副區長、公安分局局長羅勇(副廳級)因排名靠後被免職,分配到重慶大禮堂廣場治安支隊(處級)工作。該支隊相關負責人向《中國新聞周刊》證實,羅勇確已調此工作,並為他設了辦公室,但壹直未見其上班,具體職務上級也未宣布。“他的情況比較特殊,聽說與考核有關。”
沒人想得清,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在某些人眼裡,這屬於不近人情,專橫跋扈;在另壹些人眼裡,這屬於嚴格要求,樹立警風威嚴。
但仍然無法解釋下面這些事例——
2010年2月,重慶各大媒體報道:重慶女子交巡警隊將配備蘭博基尼、賓利、奔馳等警車,輿論嘩然。有消息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這確是王立軍在會上講的。然而,重慶警方很快回應,稱報道不實。不久,負責宣傳的政治部主任即被調職。不過,重慶女交警與蘭博基尼的合影,也很快公布了出來。
重慶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接待大廳裝修之後,王立軍去參觀,因裝修不符合他的要求,當場發火,該管理處政委、處長先後被調離崗位;還有壹次,在武隆礦難事故現場,因航拍照片效果不理想,他便當眾責罵掌管此事的指揮中心主任。
完美主義者
王立軍無疑具有完美主義者心態。壹位與王立軍相識10余年的當地記者分析說,當王立軍責罵別人時,他的心理活動是:這件事我能做好,你也應該能做好。
在壹次重慶警局的內部會議上,這種說法得到了印證。王立軍在會上號召大家要多學習,多讀書。壹半是為了鼓勵,壹半是為了形成反差,他說:“我看過的書可以把你們火化。”
最受稱贊的是他的口才。他屬於媒體記者最喜歡的采訪類型。電視采訪,只要把攝像機開著就行了,事後也不用剪片;文字采訪,只要說個大概,他便能自己即興完成所有內容,連記者沒有想到的,他都替記者想到了。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