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3-02-28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從中國近代開始,海歸以其眼界與智慧為我國近代化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不勝枚舉。從本期海歸創業開始,本版面將陸續關注海歸在文化角度的思考,發現海歸在推動社會思想理念進步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與肩負的責任。
不可否認,海歸在中國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此同時,海歸汲取不同文化的養分,通過自身的跨文化體驗成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和橋梁。他們的觀念和思想影響著我們,對社會價值觀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
海歸怎麼看?海歸怎麼想?這是海歸創業版2013年探尋的新方向。
“經常忘記鎖門,發現後根本不在乎”、“不管認識與否,見面就微笑鞠躬”、“只要有人敲門就給開,問都不問”,以上叁條摘自近期網絡上流傳很廣的壹篇名為《在日本呆久了養成了40個壞習慣》的博客。作者是壹名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海歸。經記者采訪得知,很多海歸在談論“信任”這壹話題時,均對國外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狀況持肯定態度。
現象:不鎖門vs不開門
2013年初,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社會心態藍皮書》,從總體上分析了目前社會心態的特點、發展態勢和存在的問題。研究表明:中國目前社會的總體信任進壹步下降,人際之間的不信任進壹步擴大。只有不到壹半的人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贰到叁成信任陌生人。當被問及在國內的信任狀況時,海歸的答案也顯得並不那麼樂觀。“回國之後心理上會有壹定的不適應”、“比較明顯的就是離開家的時候會反復確認是不是將門反鎖了”、“壹個人在家的時候,有人敲門會不敢開門”。剛剛回國半年的女海歸小戴如是說。
“不鎖門”與“不開門”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反映了兩種不同文化間“信任”的底線。已經回國多年的海歸小劉說,“其實國內與國外的差距並沒有那麼大,只是剛回國的時候有點不適應而已。比如剛回國的時候仍然習慣向陌生人微笑,但是別人就會覺得很怪”。當說到這裡的時候,小劉有點無奈地聳聳肩。“在國內的時候,從來都是抱著‘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不要接受陌生人給你的東西’等觀念,說不清這種觀念是如何形成的,但是電視上總是會出現被陌生人欺騙的新聞,或者自己身邊的同學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這些都讓我覺得提高警惕未嘗不是件壞事,大家都這樣。”當談到這種差別的形成原因時,小劉說,“其實國外也有詐騙,也有偷竊,但是國外的大環境就是那樣,我覺得在那邊就是慢慢習慣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信任方式,可能這就是差別吧。”
勇敢承認信任危機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廈門市留學生聯誼會秘書長楊廣雲曾經留俄5年,在談到國內的信任危機時他說:“有壹次我在俄羅斯的電車上碰到壹位對中文感興趣的女士,我們就這樣認識了,然後做了贰叁拾年朋友。這在目前的中國社會裡基本不可能發生。”楊廣雲認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壹方面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飛速提高,但另壹方面在社會價值觀領域的危機也不容忽視。道德底線的下滑,社會風氣的浮躁都是造成目前信任危機的重要原因。-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