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3-05-09 | 来源: BBC | 有1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朱令铊中毒 | 字体: 小 中 大
北京警方又关朱令案的声明没能平息争议。
中国官方报章纷纷就北京警方回应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遭投毒悬案的声明进行评论,但意见相左。
中共《人民日报》星期四(5月9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引用最高法院副院长沈德咏基近日发表的文章称“消除疑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
但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同日发表的社论给出几乎相反的看法。社论认为,即使警方继续回应,也难以平息质疑。
北京警方星期三(8日)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对朱令案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碍于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此案最终无法侦破。
获14.5万人关注的媒体人哑巴在其认证微博称,朱令母亲朱明新在得知北京警方的声明后,再次质疑警方为何不公开案件信息:“为什么不理我?我的疑问能不能给我个说法?”
《新京报》则引述朱令父亲吴承之说:“警方的通告已经看到了,我们对于此事的想法,仍然是我前些天不断讲过的那些,希望案件的侦破过程和案情等内容得以信息公开。”
党报“内讧”
《人民日报》的评论说:“尽管如网友所言,在‘民间断案’经年累月地发酵升级之后,这份迟到的回应,确实有些姗姗。但北京警方敢于直面这一积年已久的刑事案,并做出自己的说明,这对19年悬而未决的朱令案而言,无疑是一个可取的态度、一个可以期待的开端。”
评论说,“不透明是‘阴谋论’的温床”,民众围绕朱令案的猜测“让社会付出了高昂成本,也透支了人们对司法的信心”。
《环球时报》社论则说:“昨天微博上立刻有一些人拒绝接受北京警方的声明,提出一系列细节性追问。看来警方的回应无法平息舆论中的情绪,即使警方继续回应,追问将层出不穷,事情将更加轰轰烈烈。”
“这很可能也是官方有时选择‘低调处理’的原因,他们可能觉得既然沟通达不到效果,越沟通乱子越大,不如让事情慢慢自行冷却。”
“各官方部门都有一个很大问题,那就是权威和信任度支撑不住来自舆论的质疑。一旦质疑发生,官方可以用来守护信用的资源很少,谣言都能成为有力的炮弹。”
《环球时报》的这篇社评被人民网手机版等广泛转载,但环球网本身并未上载其内容。《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 按键 则在其认证微博上转发全文。
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系统下的《京华时报》和《新京报》则聚焦于“无罪推定”原则之上进行评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