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3-05-10 | 来源: nile博客 | 有5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朱令铊中毒 | 字体: 小 中 大
朱令案的证据并没有完全灭失,有些证据是无法销毁的,甚至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已经掌握了第一条证据:贝志城电脑上所谓的“专家电子邮件”是假的。出现在东方时空《朱令十二年》专题片中电脑屏幕上的“专家电子邮件”可以完全肯定不是“专家电子邮件”。尼罗河在此呼吁所有关心朱令铊毒案的人们共同努力,推动中国警方重新启动此案调查。
对19年前发生的朱令案,尼罗河一直没有关注过。直到不久前看到一则新闻,说清华才女被同室同学孙维伙同其他两人下毒身残还信以为真。没过几天又看到消息说朱令中毒案19年悬而未破。才发现有人故意装神弄鬼,于是连续撰写了两篇文章分析朱令铊毒案。在查找相关资讯过程中,发现贝志诚在朱令咖啡杯的问题上撒了一个大谎。这就使人不得不查考他如此殚精竭虑要把孙维推向审判台的真实动机。
朱令案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互联网征询诊断。这个过程是贝志诚主导的。根据公开信息,涉及朱令事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通过互联网征询朱令病情诊断。在两周之内收到3000封回信,30%的诊断指向铊中毒。碰巧,就在1995年,我也遇到一件远程诊断的事。
当时我在北京一家大医院血液科作医师。这年呼吸科有一个高热伴淋巴结肿大的病人。请外院专家会诊认为是淋巴瘤在呼吸科进行了一个疗程的联合化疗转到我的手里。这个病人的淋巴结病理片有4-5家医院病理科出具了意见,病理诊断认为是淋巴瘤的与反应性病变(感染)的大概一对一。我通过对病人的临床表现,病理,血液学和生化检查结果的全面分析,不同意淋巴瘤的诊断,认为是病毒感染。决定先停化疗,对症支持治疗静观病情发展。病人家属对我的决定很疑惑,说他们在中央电视台有关系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求全世界医生的诊断意见,要求我能否将他的病例翻译成英文。我当即答应了。第二天就把翻译件打印好交给他们。结果病人在我手里一直观察了一个月,没有出现任何症状痊愈出院,互联网上也没有传回任何消息。
贝志诚的求助信息发出不到十分钟就收到的第一封邮件,半个月内收到3000封邮件,其中30%谈到铊中毒。他发动同学把邮件全部译成中文送给协和医院的医生们却遭到拒绝。在东方时空《朱令的十二年》电视访谈中贝志城说:“十号发了那是个周一,周三我就给朱令他爸爸打电话,”。贝志城拿到3000份回邮的用了半个月时间,而他给朱令家报警只用了两天时间。我们就假定全部邮件中30%诊断铊中毒是占有压倒多数的意见,但是仅仅通过最初两天的邮件反馈,贝志城凭什么迅速否定其他可能性,如此精确地锁定了铊中毒的诊断,坚决要求进行相关检查呢?
紧接着,贝志城出现了一个非常刺耳的口误,他说:“周三我就给朱令他爸爸打电话,看到提问里还有说是铊中毒。”。这里贝志城把“回复” 误说成“提问”。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这是典型的受到压制的深层意向对表观意向冲击的结果。虽然贝志城的口误很可能是他内心的冲动的真实流露,我们不能根据某种学说确定一个人是投毒嫌犯。
尼罗河好奇的不仅是贝志诚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得到那么多的反馈,又有什么必要把这些东西全部译成中文。更好奇的是邮件里究竟写了什么东西。令人意外的是,网上找不到任何原始文件,甚至找不到任何转载的文章。朱令案在全世界轰轰烈烈讨论了19年,没有任何当年参与远程诊断的业内人士谈及这个罕见的铊盐中毒病例。这也太奇怪了吧。这些怀疑仍然不能成为任何证据。
但是,事情既然做了,必然会留下痕迹。东方时空的《朱令的十二年》视频中电脑屏幕上有远程诊断的回复件。这个镜头只有3-4秒,尼罗河停下来看了个究竟。下面就是从电脑屏幕上扑捉到的信息(附视频截图):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