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3-06-06 | 来源: 搜狐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中美博弈 | 字体: 小 中 大
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2013年6月7日到8日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在当今世界,中美两个大国的领导人的对话友好而频繁,但回顾 中美建交历史,1949年后,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却经历了互相敌视,对抗,通过秘密渠道民间来往,非建交环境下的尼克松访华等等过程,1979年1月1 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这过程曲折而复杂, 其中就有被美国官方所称的两次总统特使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的“波罗行动”。
图为1997年2月17日,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在位于加州的已故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图书馆里与著名的“跨越大洋的握手”照片合影。
图为2012年4月12日,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前等待签证的队伍。
图为1953年11月,尼克松访问台湾与蒋介石的合影。
图为1959年在中国国庆10周年的招待会上,毛泽东一脸不悦地向赫鲁晓夫敬酒。
真正让中苏关系交恶变为正面冲突则是1969年3月的珍宝岛事件。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图为珍宝岛事件的资料片(纪录片截图)。
而美国在二战之后,持续推行强权主义政策干涉别国内政,与一向主张和平外交的中国政府不符,美国自50年代到60年代,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意 图扼杀共产主义在全球的蔓延”,图为1969年7月,刚刚就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越南南方视察时与美军第一步兵师士兵交谈。
而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中美关系全面冻结,互不来往。中国国内,反美倾向持续高涨,中国民众对于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持续抵制,对美国的称呼一向是“美帝国 主义”。1970年5月21日,毛泽东发表支持世界人民反对美帝斗争的庄严声明,随后全国上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美游行。
1970年的人民画报封面,是解放军战士高喊反美口号的照片。
而彼时的美国,在1971年“乒乓外交”之前,呼吁政府展开与中国政府的对话,恢复中美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也想在 自己任期之内做出一件可以让美国人民记住他的政绩,对外首先考虑的就是:主动同中国和好,借助中国从越南脱身和抗衡苏联。
1969年12月3日傍晚,南斯拉夫时装展览会在波兰首都华沙科学文化宫举行,南斯拉夫驻波兰大使向中国驻波兰大使雷阳发了请帖:邀请雷阳观看南斯拉夫最新的时装。雷阳请大使馆二秘李举卿和波兰语翻译景志成代自己前往。图为波兰华沙科学文化宫。
c="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13-06-05/1_1370440765_3460700.jpg" />
时装展览结束后,美国驻波兰大使沃尔特斯托塞尔与专门负责中美会谈事务的西蒙思快步追上先一步离开的中国使馆人员,交付了一封要求友好对话的信件希望转交北京。后来这封信转交北京,周恩来回复:可以适当接触。
对于美国政府的频频示好,中国政府也发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肯定信号——1970年10月1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应周恩来总理之邀登上了北京天安门城楼,并列站在毛泽东旁边,参加盛大的国庆节庆祝活动。
当时的中国,与西方的对话渠道向来是由巴基斯坦转达,而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充当了中国与西方的传话人。在叶海亚汗总统的热情帮助下,基辛格经过精心安排,于1971年7月1日开始了他的秘密访华计划(美国人称为绝密的“波罗”行动)。
基辛格于7月9日12时来华,7月11日12时离京,在北京只呆了48个小时,先后同周恩来会谈17个多小时,加上参观故宫和商谈公告,时间非常紧张。7月9日16时,周总理去钓鱼台五号楼同基辛格会谈,去时,基辛格已率美方全部人员在会议室屏风前迎候。
图为基辛格与周恩来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谈,周恩来表示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在适当的时机访问中国。
1971年7月11日中午,基辛格一行离开北京,又出现在巴基斯坦了,就像这两天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回到美国后,基辛格把周恩来的意思告诉了尼克松,尼克松大喜过望,表示对于自己中国之行很是期待。
971年7月15日,基辛格陪同尼克松前往新闻发布会现场宣布中国邀请尼克松总统访问的消息。美国媒体震惊之余,一片赞扬的声音。
相对于第一次“波罗”行动的低调神秘,第二次的“波罗”行动则要高调并且高规格的多,例如美国方面派出尼克松的总统专机“76年精神号”接送基辛格。 1971年10月20日,基辛格第二次到达北京,也是第一次公开访华。图为10月16日,基辛格乘坐尼克松的总统专机离开美国。
在中美双方的种种努力之下,尼克松的首次中国之行终于成行,面对即将访问的这个神秘东方国度,尼克松显得兴高采烈。图为1972年2月17日,尼克松夫妇登上白宫草坪为他们准备的直升机前往安德鲁空军机场,他们的第一站是夏威夷,随后是关岛,最后由关岛前往北京。
在飞往北京的途中,尼克松还是略显紧张,对未来充满了未知,不知道该怎样与当时的中国政府接触。图为总统专机内,尼克松与幕僚在商讨访问中国的一些事宜。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的专机落地后,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乔冠华与翻译章含之登上美国总统专机,与美国官员就一些外交方面的问题在交流。左起:中方翻译章含之,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国务卿威廉P罗杰斯,外交部长乔冠华。
被后人称之为“中美破冰之旅”的尼克松访华的现场照片。在周恩来指示下,为了迎接尼克松总统访华,换掉了北京机场的“打倒美帝国主义”之类的标语。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签订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中美两国合作交往终于经过两国元首的不懈努力走上了正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也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中美关系实现“破冰”后,中国很快迎来建交高峰.
同行的美国媒体记者亟不可待的要拍摄中国这个对美国民众略显神秘的国家,图为美联社记者在街头抓拍北京市民扫雪的照片。
1972年2月29日,到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后,对中国之行成果甚为满意的尼克松回到美国,在马里兰州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机场第一时间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此行的重大成果,美国民众欢呼庆祝,称“访问中国这是尼克松总统任期内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
1972年签订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也为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及1982年《八一七公报》奠定了基础,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接受了“一个中国” 原则。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建交后的首次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互访,便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于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应卡特总统的邀请对美国的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受到了美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从此,中美关系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2013年5月3日,又一位“尼克松”访问中国,他就是开启中美破冰之旅的前总统尼克松的外孙克里斯托弗尼克松考克斯。41年前,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开启 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路”。41年后,尼克松诞辰100周年,他的外孙“尼克松”率当年一些尼克松的幕僚再一次展开访华之旅-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