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3-09-05 | 來源: 單之薔的博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夜攝影的聖地——西藏
撰文/單之薔
浩瀚廣宇壹鏡收 拍攝地點:山南地區浪卡子縣羊卓雍錯湖邊;拍攝時間:2013年8月13日凌晨4點15分
銀河是如此的璀璨奪目,這是城裡人很難想象的。即使我們走出城 市,來到郊區,也未必能看到這般燦爛的銀河。這美麗壯觀的銀河景色的出現,除了因為西藏是高海拔的高原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外,還因為相機高感光度的感光元 件把銀河的美挖掘了出來。我們看到的銀河,並不是壹條簡單的牛奶般乳白色的河,而是壹條有色彩的河:有的地方的銀河發出粉紅的光輝,有的呈金紅色。8— 15毫米的超廣角鏡頭(或魚眼鏡頭)的宏大視域,把橫跨天宇的銀河、遠山、岸邊的燈火、羊卓雍錯的湖面,還有拍攝者的帳篷、車,都收進了畫面中。宇宙很大 很大,鏡頭很小很小。其實也可以說,宇宙很小很小,鏡頭很大很大。
卡布是夜行者,是夜晚攝影師。我沒有稱他為“星空攝影師”或“天文攝影師”,因為他的照片雖是夜晚所攝,但他更關注的是星空下的地景,星空下的人。
他給我看他的照片:星空下阿裡高原上的托林寺;羌塘高原上色林錯湖畔牧民的帳篷和牛羊;還有星空下的珠峰、雅魯藏布江,更多的是星空下的高原湖泊:納木 錯、瑪旁雍錯、羊卓雍錯……這些照片有壹種獨特的魅力,壹種無法言說的意境,這魅力和意境都與深邃的星空和皎潔的月色有關。想想,星空中的每壹點星光,都 是由壹顆像太陽壹樣或比太陽大許多倍的恒星發出奪目的光芒,再以光的速度經過了多少年的奔波,才出現在眼前的天空的。再想想看,月光像鏡子壹樣反射的是太 陽的光輝。這時你再想想在星空和月光下的攝影,就能想象夜晚的攝影具有壹種怎樣的氣氛和影調了。
對於夜晚攝影而言,西藏是中國最好的地方之壹,在西藏,又以阿裡和羌塘高原最好。因為夜晚攝影除了地表景物外,主要有月光、星空和銀河這叁大要素參與,這叁者除了本身是拍攝的對象外,又是光源。
羌塘高原的大月亮 拍攝地點:那曲地區尼瑪縣達則錯湖邊;拍攝時間:2009年10月3日21點11分
這幅照片好似童話中的場景:大大的月亮,天空中壹朵祥雲,線條極簡單的土山。畫面中的元素極為簡單,但
整個畫面卻有壹種感染力,可能是因為我們這些城裡人極少能見到這麼大、這麼亮的月亮吧。仔細看,可以看
到月亮上的地形地物——壹些環形山和壹條條放射紋清晰可見。這要感謝西藏羌塘高原上潔淨、幹燥、稀薄的空
氣,還沒有光污染的環境吧。
壹個地方要成為良好的夜晚攝影地,這叁大要素受到的幹擾越少越好。簡單而言,這樣的地方至少需要具備這樣的條件:陰天少,晴天多,降雨量少,也就是較幹旱 的地區。道理很簡單,如果雲把星星和月亮都遮住了,就什麼都談不上了。但並不是雲少、幹旱的地方,就適合夜間攝影,因為像新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和內蒙古草 原這樣的地方,雖然雲少、幹旱,但是因為晝夜溫差大,植被蒸騰作用強烈,因而空氣的湍流作用強,穩定度差。並且這些地方海拔低,空氣中雜質多,透明度不 高,並不適合夜間拍攝。
西藏地處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高海拔的地方空氣稀薄,空氣中的雜質和水汽含量低,空氣通透,透明度自然高。這就是為什麼在西藏拍出的照片清 澈、幹淨,景物好像被水洗過壹樣的原因。高海拔地區還有壹個優勢:較少受天氣現象的幹擾,因為各種天氣現象(雨、雪、冰雹等)大都發生在海拔2000— 4000米的大氣對流層的中部。在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原,那些低雲、中雲都被高原周邊的高大山脈擋住了,高原內部只有那些高雲能進入。夜晚攝影, 最重要的壹個要素是空氣的穩定度,只有空氣穩定度高,夜空中的星星才能形成穩定的圖像。在青藏高原內部的有些地區,由於有穩定的大氣,因此夜晚的星星不眨 眼,不閃爍,靜靜地凝視著大地。
阿裡和羌塘高原正是這樣的地方:幹旱,少雲,晴夜多;海拔高,空氣透明度高;大氣穩定。這裡遠離現代文明發達的地區,空氣潔淨,污染物少,還有,這裡遠離光污染。
拍攝地點:山南地區乃東縣雍布拉康; 拍攝時間:2010年9月22日22點30分
這 張夜空下的雍布拉康宮的照片,色調非常莊重典雅,天空不是藍藍的,而是有壹層灰灰的薄雲,星星在薄雲的縫隙中閃耀。由於長時間曝光,壹顆顆星星拉出長長的 軌跡線。星軌劃破灰暗的雲層,打破了雲層的單調。雍布拉康宮參差錯落、依山而建的宮殿白牆朱頂,色澤鮮明而典雅,其中壹兩扇窗中透出的燈光,仿佛畫龍點睛 般地點亮了整個畫面,樓下台階上有人打著手電筒走動,畫出了壹條光的曲線,增加了畫面的動感,也在神的莊重氣氛中增加了些許人性的溫馨。可以說,這幅照片 拍出了白日無論如何也無法拍出的格調和意境。
拍攝地點:山南地區乃東縣雍布拉康;拍攝時間:2010年9月22日24點整
這張照片拍攝到的是千載難逢的壹個瞬間,此刻的夜空,月亮圓潤飽滿,銀光噴湧。最神奇的是,夜空中的雲正幻化為壹只飛翔的彩鳳,從雍布拉康宮的剪影和月亮間飛過。
把雍布拉康的莊重通過星空和月亮表現出來
拍攝地點:山南地區乃東縣雍布拉康;拍攝時間:2010年9月22日23點22分
據西藏的史書說,雍布拉康 是西藏歷史上的第壹座宮殿,它坐落在山南地區乃東縣澤當鎮的扎西次日山上。西藏許多寺廟宮殿都建造在山脊上,據說是為了軍事防御的需要,但我覺得更多考慮 的,可能是宗教的象征意義和與天神溝通的需要(因為大多數山頂都無水源,需到山下取水,這樣的地形和位置顯然不利於防御)。相傳雍布拉康宮由西藏第壹代藏 王聶赤贊普所建。松贊幹布時期,雍布拉康被擴建成寺廟,同時兼做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的夏宮。據傳說,西藏第壹部經書也誕生於雍布拉康,因此這裡也被佛教徒 視為聖地。這樣壹處聖地要怎樣表現?攝影師卡布相信,用夜晚的星空和月亮做背景,比白天更能表現雍布拉康宮的神聖和莊嚴。他在當地察看了地形和周邊環境, 了解了月亮什麼時間在宮殿的何方升起。經過壹次次的調查和實驗,卡布拍出了壹組夜晚的雍布拉
康宮的照片。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告訴我,最近他剛從阿裡地區回來,他說國家天文台西部項目選址組幫助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阿裡選擇了壹個地方建天文觀測站。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主席說,在阿裡選的這個地方是亞洲最好的壹個天文觀測地點。這句話可以轉換成:阿裡是夜間攝影的最佳選地。
卡布經常在阿裡高原的夜晚游蕩、拍攝,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在阿裡拍的。看過許多阿裡高原古格王朝遺址的照片,但都沒卡布這張星空下的古格王朝遺址(本文開篇 圖)打動人心:夜色給遺址披上了壹層神秘的色彩,好像有許多秘密隱藏在影像後面。阿裡高原上的札達土林、托林寺、納木那尼峰、瑪旁雍錯,都因為星空和月色 變得新鮮、神秘,展現了另壹副面容。
月出與日出壹樣精彩。卡布盛贊月出時的光線之美:“與太陽升起時壹樣,也是極富魅力的暖色調,紅、黃、橙色的調和,有時像金子壹樣,金燦燦的,有時像篝火 壹樣,紅紅的、暖洋洋的。”卡布給我看他在月出之時拍的圖片:月出時的古格王朝遺址、納木錯、羊卓雍錯……真的與日出之時有相似之處,但還是有月光的獨特 處:神秘、朦朧。
遺憾的是,在卡布“夜西藏”的照片中,沒有拉薩的布達拉宮。卡布告訴我:“拉薩太亮了,整夜燈火通明,見不到星星和月亮,無法把星空、月亮與布達拉宮疊合在壹張照片裡。”
卡布“夜西藏”的照片中,銀河中的星星是那樣繁多,可以說漫天繁星布滿天空,星星多得似乎數也數不過來。但是在我們的經驗中,夜空中的星星並沒有這麼多。這是怎麼回事呢?
納木錯的質感 拍攝地點:拉薩市當雄縣納木錯湖邊;拍攝時間:2011年12月8日凌晨 2點15分
如 果不看天空中的星軌,你可能會以為這張納木錯的照片是白天拍的,其實不是,這是夜間拍攝的。這張照片別有壹番魅力,仔細推敲,這魅力來自於圖中景物的質 感。天空在我們的印象中是深邃、空虛的,但在這張照片中,天空好像磨砂玻璃壹樣,有了硬度和質感:壹道道星軌好像是被堅硬的銳器在玻璃上劃出來的痕跡;湖 水在動蕩中被拍成了好像朦朦朧朧的雲霧;岸邊幾塊冰的質感很有層次,透明、晶瑩、堅硬,只有在夜晚的弱光環境下長時間曝光,才有可能拍出這種感覺。這也許 是夜晚的魅力之壹吧。
轉動的是土林,不動的是星空 拍攝地點:阿裡地區札達縣土林;拍攝時間:2012年12月1日21點53分
阿 裡高原的札達縣有面積廣大、形態各異的土林景觀。12月的壹天,卡布要拍壹張星空下的土林的照片。他找到了壹處坐落在象泉河邊的土林景觀,土林斷崖壁立、 溝槽萬道,象泉河的河水尚未冰封,汩汩流淌。卡布把相機架起,正對著北方,拍下了這張星空下的土林的照片,因為正對著北方——北極星的方向,又經過了長時 間的曝光,所以夜空中星星的軌跡構成了圓形。其實不是星星在旋轉,而是因為地球忠實地繞著指向北極星的地軸旋轉的緣故。
照片只記錄了光與影,卻忽略了風與氣溫
拍攝地點:阿裡地區普蘭縣瑪旁雍錯湖邊;拍攝時間:2012年12月2日23點17分
在 同樣的位置,我也拍過納木那尼峰和瑪旁雍錯。不過是早早地起來等待日出,等待初升的太陽的光輝照亮納木那尼峰的那壹刻。那壹刻,太陽的光輝會把雪峰染紅或 照耀得壹片金黃,就是攝影人說的“日照金山”。但是攝影師卡布的這張照片可不是早晨拍的,而是深夜月出的那幾分鍾。那時月亮剛剛升起,月亮的光輝剛好把雪 峰照亮,但又沒有掩蓋天空中的點點星光。卡布說,這也就是幾分鍾的光景,稍不留神就會錯過。畫面中看不到風的痕跡,但卡布說風很大很大,把兩噸多重的越野 車吹得搖搖晃晃。將攝影包掛在叁腳架上,再壓上壹塊大石頭,才使得相機不再晃動。看照片,感受不到氣溫很低很低,天氣很冷很冷。照片表現的只是光與影的世 界,省略了風和氣溫等因素,但攝影人卡布卻清楚地記得照片背後的壹切。
星空下的納木錯不再寂寞 拍攝地點:拉薩市當雄縣納木錯湖邊;拍攝時間:2011年12月8日凌晨2點55分
卡 布的攝影是孤獨的。壹是他的攝影目標總是那些人跡罕至的地方,贰是他的攝影總是在夜間進行。在海拔4700米的大湖——納木錯,卡布與兩只夜間游蕩的野狗 成了好朋友。兩只狗成了夜晚的納木錯這張照片的模特,它們的出現使星空下的納木錯不再寂寞,畫面中的壹切都被灌注了生命的氣息。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時期,天文學家希帕恰斯就把星星按明暗程度分成等級。在晴朗的夜晚,把肉眼能看到的最亮星定為1 等,次亮的定為2等,再暗壹些的定為3等…… 最暗的星( 肉眼剛好能看到) 定為6等。人們按星等統計的結果是:1等星以上的亮星有20顆,2等星有46顆,3等星有134顆,4等星458顆,5等星1476顆,6等星4840 顆。所以說,用肉眼看上去,全天空的星星也不過6000多顆——需要說明的是,人們不可能同時看到這些星星,因為晚上只能看到半個天球,另壹半天球的星星 在地平線以下,所以人們壹個晚上看到的星星大約有3000多顆。
但是卡布的照片中為什麼出現了那麼密集的星星呢?其實這是照相機的功勞。照相機把壹些我們肉眼根本看不見的星星照出來了。其實因為暗淡,人眼看不到的星星多得是,僅銀河系就有2000 多億顆像太陽壹樣的恒星,而這些恒星又帶有自己的衛星。因為相機技術的進步,感光度越來越高,這樣,就把壹些人眼看不到的星星照出來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卡布的相機不僅在記錄壹個夜晚的世界,也在建構壹個新的夜晚的世界。
我們知道太陽光、月光、星光和壹切的光本質上無非都是電磁波。電磁波有波長,人眼能看見的光的波長在壹定的波段之內,有壹些波段的光人眼接收不到,如紫外光和紅外光。
卡布的夜間攝影還是在挖掘壹種可見光的潛力,主要是挖掘像星光和月光這樣的弱光的潛力。這個弱光的世界,還是屬於人眼可見光的世界。
星空下珠峰照片的遺憾
拍攝地點:日喀則地區定日縣珠穆朗瑪峰登山大本營;拍攝時間:2012年4月8日凌晨3點48分
珠峰的照片很多很多,夜晚星空下的珠峰照片卻很少見到,這壹方面是因為珠峰不易到達,還因為珠峰總是雲霧繚繞,晴空不多,因此拍出星空下的珠峰並不容易。這張珠峰的照片,卡布並不滿意,他希望拍出壹張漫天星斗下的珠峰,或者星軌轉成圓形的珠峰,最好在照片中出現登山者透出燈火的帳篷,或者壹隊登山者在星空下向頂峰攀登的身影。
拍攝地點:阿裡地區札達縣托林寺;拍攝時間:2012年12月1日22點48分
拍攝地點:阿裡地區札達縣托林寺;拍攝時間:2012年12月1日3點08分
卡 布似乎特別喜歡拍攝星空下的寺廟,因為此時的寺廟似乎揭示了它的本質:寧靜、淡泊、遠離紅塵,這些本質只有在月光下或者星空下才好表現。佛塔盡管色彩鮮 艷,在星空下卻如此單純和靜謐。星星畫出圓形的軌跡,佛塔卻直指蒼穹,巋然不動。月光、星光雖然比太陽光不知微弱多少倍,但是在夜裡,它們是那樣明亮,在 寺廟牆角的轉折處,它依然畫下了明與暗的界線。低矮平坦的廟宇雖不高大宏偉,但月光把它照亮,使夜空中的托林寺顯得格外莊嚴神聖。
其實卡布完全可以大膽壹些,去開拓人眼不能接受的 光世界的影像。世界是什麼?世界其實是“人”(生理與文化的統壹體)與作為對象的“世界”,還有“媒介”(例如陽光和月光)這叁者排列組合構成的魔方。其 中,叁者之間任何壹方變了,世界也隨之變化,比如“人”這壹方,如果人眼的結構變了,變成不僅能接收現在的可見光,還能接收波長更長的紅外光,那麼世界就 隨之而變——在黑夜中,世界就不是漆黑壹團,而是變成壹個可見的世界。現在軍事上使用的紅外夜視儀就能把夜晚變成壹個類似白晝的可見世界。我相信不遠的將 來,紅外夜視的眼鏡和照相機都會成為大眾產品,那時夜晚的世界就會成為壹個如同白晝的世界和-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