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3-09-12 | 來源: 財經天下周刊 | 有1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富士康 | 字體: 小 中 大
來到了富士康後,讓小輝這個“小時候兜裡零花錢從來沒超過20塊”的農村孩子迅速有了“城裡人的感覺”。但很快,富士康機械、枯燥的工作和離家後的孤獨感吞噬了小輝掙到工資的喜悅。
在富士康,大部分人無不被這種枯燥感包圍。馬帥是鄭州富士康生產流水線上壹名普通的鉗夾工,進廠已經有兩年多,雖然只有19歲,但在流動性很大的富士康裡算得上是老人了。馬帥描述他的工作說:“俺做的活兒機器就能代替,幹壹年、兩年都壹樣,沒什麼經驗積累,壹站能站壹天,下班了就找幾個人出去放風。”
在鄭州富士康,工人每天的工作時間是被嚴格框定的,每天8點半准時上班,按規定8點15分員工必須到齊,遲到的會被扣工資。為了實現廠區生產效益最大化,員工的用餐時間也被細化規定,不同車間用餐時間也不壹樣,但時長都是壹個小時,中午從10點開始到13點結束,晚上17點到20點結束,這叁個小時間,被細分到了不同的叁組車間,以避免用餐排隊而造成的時間浪費。在做工期間,甚至連上廁所都要向線長申請,這樣會被准許10分鍾的解決時間,如果超過時間沒回來,生產線的線長便會加以管教和批評。“有的線長素質低,總是罵人,”馬帥說他曾親眼見到壹個線長對新來的普工爆粗口:“你××會做不會做,不會做給我滾蛋!”“如果你太老實,在裡面還會挨打。”他說。
(每天晚上,南崗村中的台球桌很快就會被富士康的工人占滿。除此以外,還有2元錢壹次的練歌房,4元錢壹次的5D電影,10元錢壹次的按摩,“不夜村”為他們提供了最廉價的娛樂。)
這無可避免地造成了疏離感的企業文化。富士康深圳觀瀾工廠的壹位線長告訴《財經天下》周刊,壹線工人的流動性非常大,不管是同壹個生產線,還是同壹個宿舍,大家待在壹起的時間壹般不超過半年,以至於工人之間很難形成固定的社交圈子,人際關系非常冷淡。無論在深圳還是鄭州,本刊記者采訪的幾乎所有工人都不願意將富士康當作職業歸宿。流水線的工作是青春飯,因為沒有人能常年承受機器般的工作,而且,以每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他們幾乎看不到在城市安家的希望。但因為生活,他們必須來富士康當壹次過客。既然沒有其他的選擇,在富士康還是要工作生活下去,在下班之後的夜生活裡,他們要重獲第贰天返回枯燥的裝配線的動力。
在離小輝1500公裡外的河南鄭州南崗村,夜生活同樣熱鬧非凡。這裡毗鄰鄭州富士康最大的員工聚居區“豫康新城”,而在南邊不遠處,就是富士康航空港產業園區。2010年8月,隨著富士康實施往內陸遷徙的戰略,這裡迎來了第壹批工人。富士康帶來的不僅僅只是“鄭州速度”的奇跡——上億元的政府稅收、大筆的土地征收補償款,除此之外,對於當地村民而言更為直觀的,則是它將周邊壹個個偏遠的農村都變成了“不夜村”。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