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3-12-28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4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核心提示:与此同时,北京大学、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农科院等单位共同组建北京未名凯拓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暨国家作物分子设计中心,邓兴旺出任了该中心的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邓兴旺和他的团队瞄准的第一个突破点,是杂交水稻当时的最大技术瓶颈—
邓兴旺
简介:邓兴旺,1962年生,世界着名生物学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北京大学讲座教授,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系终身教授。他长期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及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95年,因在调控植物光形态建成的有关基因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杰出成绩,荣获美国总统青年教师奖。
今年刚过51岁的邓兴旺,有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一头花白头发。“全是这两年白掉的,要是单纯做学问,不至于这么操心,但我乐于过富有挑战的生活。”邓兴旺平静地接受转型的代价。
在学术界,他是少年得志、享有国际声望的邓兴旺博士,拥有美国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终身冠名教授、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植物分子遗传学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等光环。但如今,他“下海”成为一名从零开始的创业者,在中关村创业园里拥有一间并不算大的办公室。他的公司叫“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北京)有限公司”,简称“前沿实验室”。在这里,邓兴旺既是董事长,又是首席科学家。在做科学与办产业两种模式间,他频繁地切换,尽管如此,却并未感觉有承受不了的压力,因为他“并非冲着赚钱来的”。
从耶鲁“转身”
1998年,36岁的邓兴旺已经被耶鲁大学提前聘为终身教授,并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也是这一年,他把父母从中国内地接到美国来探亲。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问儿子:在这里,你究竟是在做些什么?
这令邓兴旺想起了他的家乡——湘西沅陵。那里是国家级贫困县,村里只能在河里有水的时候才通电,直到今年才刚刚有了一条四五米宽的乡村公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务农为生。在考上北京大学之前,邓兴旺上学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干农活上。
“我的出身是农民,所以我要为中国的农民和农村做点实事。”从那时起,邓兴旺就悄悄有了这个心愿。但他没有冒进,而是“迂回前进”,一点点地去接近自己的目标。
邓兴旺首先想到了自己的母校北大。从1998年起,他利用暑假回北京大学主持“植物发育分子遗传学”暑期讲习班,听众来自全国高校生物系及各研究院所,人数更是以倍速递增,大讲堂过道里都放满了凳子还是坐不下,邓兴旺在国内声誉日隆。
眼见国内学术界对前沿技术的需求之盛,邓兴旺开始了融合北大、耶鲁两校学术资源办科研中心的计划。一段时间内,他频繁地往来于耶鲁与北大之间,把自己的想法向两校做了反复、细致的解释,后又提出了详尽的实施方案。最终,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于2001年成立。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