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07-30 | 来源: 泉野博客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薄熙来 | 字体: 小 中 大
唐代柳宗元在《蝜蝂传》中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一种叫蝜蝂的“善负小虫”,喜爱背东西,爬行时凡是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结果越背越多。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力气也不肯停,最后掉下来摔死。“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从寓言故事铺设的虚拟场景回到现实中来,周永康堪比一只现实版的“善负小虫”,他的“嗜取”、“遇货不避”,最终导致了今时今日的“摔死”结局。
鉴于在“摔死”前,这只小虫已在温水里煮了很久,故而消息出来后,民间舆论场的反响明显逊色于主流媒体。官方媒体牵头喊打喊杀,“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充满了因果报应的味道,“有负党和国家更愧对人民”则像是家长式的批评教育。同样的墙倒众媒体推,在每次高级别官员落马后反复重演。从薄熙来到徐才厚,再到周永康,在其位时永远是官媒报端、网端的“伟光正”形象。劣迹败露后,昔日的光环旋即被摘除,充满酸腐气息的固化宣传报道被大字报式的批评文稿取代。不得不说,官方媒体的集体联动,是占领舆论高地的必要举措,也是周永康这一大案发生后媒体自发的操作导向,问题在于,杀气腾腾的报道是否合时宜?长此以往,会否陷入到另一种固化宣传模式中去?
胡舒立带领的财新网在此轮舆论场中拔得头筹。听闻大老虎出笼,财新网顺势将早已预备好的扛鼎之作《周永康的红与黑》一锅端出,包括《周的青春岁月》、《周永康的三基石:石油四川政法》、《因父之名----周氏攫财录》、《“红顶”、“灰顶”和“黑顶”》、《四面埋伏打老虎》,还有一篇系列报道之外、受《中国经营报》点拨的《周滨:最著名的神秘富商》。刚刚转战自媒体的专栏作家徐达内忍不住赞叹一句:“光荣属于高昱,属于胡舒立,属于财新传媒。”担任过李庄案辩护律师的陈有西也来推荐,因为洋洋洒洒数万字的系列报道“跑过了新华社,跑过了所有国外媒介。”
事实上,这也怪不得新华社等一众官方媒体,与财新网这类以揭露性报道取胜的媒体相比,前者从一出生就注定扮演着“吹鼓手”的角色。正是因为这种僵化的角色定位,导致了官媒集体有意识地将自身困于红线内,不敢越雷池一步。习近平上台至今,这种僵化的宣传模式有所好转,官媒开始在言论阵地上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刘汉、宋林、谷俊山、令政策等事发后,官媒第一时间刊发的评论不仅犀利如匕首,更是在字里行间释放着重大政治讯号。就周案而言,从最初的删帖应急处理,到过渡环节的开放报道,再到政协发布会将周永康直接抛出,并允许《环球时报》站出来呼吁主流媒体勿出让提敏感问题的“特权”,直至今时今日敞开大门放开讨论周案,同时“周永康”罕见地作为热搜词进入微博排行榜,中国媒体管理手段正在潜移默化发生质的改变。如果想要做的更好,不妨借鉴俞正声在政协报告中的建言,在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的前提下,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努力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