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08-09 | 來源: 北青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雲南地震 | 字體: 小 中 大
為了災後防疫需要,屍體確實需要盡快掩埋。但如果政府采取壹種生硬的工作方式,是否考慮欠妥?跟老鄉們說通情理有那麼難嗎?
聽聞村民的抱怨,當時跟我在壹起的鄉鎮衛生院醫生小黃耐心地勸說了近20分鍾:“如果真那樣,肯定是他們不對。這應該是下面的人在執行的時候,太急了。我覺得,政府不會這樣規定的。政府也不會不管你們的。幹部們都在更嚴重的地方救災呢……”
訴說者的情緒平息了,連連點頭。我問小黃,你壹個兼開救護車的醫生,怎麼還扮演政府幹部的角色?他的話令我難忘:“這種情緒如果不及時疏導,總要有出口爆發的。最後受損的,還是老百姓的利益。我不是幫當官的,我是可憐那些村民。”
令人欣慰的是,相似的問題政府已意識到了。據當地媒體報道,在“8·03”地震巧家片區抗震救災軍地聯合指揮部每日例會第贰次會議上,省委副書記仇和強調,“遇難者遺體要在尊重當地傳統習慣的基礎上,盡快引導妥善處理。”小黃說得沒錯。
房子
小震大災,也超乎意料。官方解釋中,抗震級別低、房屋建築質量問題是主因。記者在現場也看到,倒塌的全是依山而建的土木結構房屋。有些雖未倒塌,但掛著壹道道大裂縫。再往下追問,國家貧困縣。貧窮似乎成了地震幫凶。
“以後該怎麼辦?”擠在紅石岩村小學的帳篷裡,村民們眼神寫滿迷茫。房子沒了,財物也被砸在廢墟下,作為最大經濟來源的花椒,無法收摘,更別提運出去……見到記者,他們湊上前詢問,未來怎麼辦?
活下來的人,需要新的希望支撐。臨走前,我問劉興晏,再蓋房,還建土坯的嗎?他語氣堅定地說,肯定不會了,但隨後愁雲慘淡:“哪有錢蓋?我們這裡路太難走,拉壹塊磚上山都比外面貴好幾毛錢。”
我想,貧窮不是官方發布中無表情的借口,貧窮只能說明這些深山村民的弱勢。除了靠運氣躲過,真希望政府能在關乎性命的農村房屋質量上,有更多政策傾斜。幫扶弱勢群體,本就是實現社會正義的壹種方式,當然也是政府部門的責任。
未受災卻有可能成為下壹個魯甸的不發達地區,也需要官方推動更為急迫的安全建築改造。
我也注意到,有報道稱,雲南省省委領導強調,“面對災區群眾盡快入住新家園的願望,巧家縣要不等不靠、超前謀劃、主動作為,迅速啟動災後重建相關工作准備。”
這是新希望的開端。-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