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08-18 | 来源: 微学府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亲子心得 | 字体: 小 中 大
孩子生活在这类的语言下,所成就的是大人的愿望,所牺牲的,是孩子自身的尊严。
伤害孩子的尊严,最大的影响就是孩子觉得不应该正视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感觉。
伤害孩子的尊严,所带来的长远影响是,他们日后也不会正视他人的想法、情绪和感觉。这样的轮回,所带来的默视情绪,甚至情绪伤害,永无止境。
二、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
小小孩对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
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虽然这个焦虑,会在一岁半后,逐渐淡化,但随着年纪渐长,在面对陌生人的那一刹那,他们会有一些直觉的警觉。
他们会静静的看着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觉,去感受、去观察。
陌生人焦虑让孩子只接近对他成长有利的人,让自己与那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连结和依附,并从那个依附里发展安全感。
而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又何尝不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透过那样的能力,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只是很遗憾的,许多成人在引领幼儿接触他第一次遇见的人时,会忽略掉幼儿的这个观察,这道“安检”过程。
更让孩子担心的是,他还来不及反应,这个陌生人就会靠他很近,摸他的头、拍他的脸。
雪上加霜的是,在错愕下,自己心爱的爸妈(主要照顾者)还责备他……。在这几重因素下,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重要吗?
三、罪恶感的建立
在幼儿的成长旅程里,他们会碰到一个成长上的难题:罪恶感。它与幼儿好奇、主动探索的热情紧密相连。
同理,当幼儿因为需要时间去观察陌生人,却得不到认可,又听见成人一再说自己无礼时,他会产生罪恶感。
一则可能孩子觉得愤怒,反而不去做;二则也可能孩子觉得自己太差劲,就不得已顺从了。
不管是绝不依从或暂时顺服,两者都忽略了孩子个人的想法和情感,也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
从尊重中学会礼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幼儿学会主动和人打招呼?
——最重要的关键,仍是尊重。最有效的办法是示范和引导。
有个妈妈手里牵着四岁大的孩子,在书店里遇到好友。两个大人几句寒暄后:妈妈对着孩子说:“小涵,这是王阿姨,她是妈妈的好朋友。”
王阿姨在离孩子有一点点距离的地方,蹲下来,对小涵笑一笑说:'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你的布娃娃好可爱。”
王阿姨又断断续续的与妈妈和小涵对话,然后在她离开前,她说:“小涵再见。”小涵有点害羞的说再见。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能看到王阿姨的尊重:她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动关心孩子喜欢的东西;不强迫孩子马上响应,耐心等待孩子的响应。
同样的,我也看到了妈妈的尊重:她不强迫孩子要马上打招呼;她先介绍大人给孩子认识,亲身示范如何与人问候;她等到孩子安心后,再引导她如何做;并询问孩子的意愿。-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