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09-23 | 来源: 星岛日报 | 有69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教师罢工 | 字体: 小 中 大
作者:丁 果
晚了三个星期,卑诗公立中小学周一终於开课了。这是迟到的高兴,但也有很多後遗症。我们当然期待省府和教师联会善用五年的「和平」时期,共同探讨如何建设良好的教育制度,保证孩子有充分受教育权利。问题是,华人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到底应该担当怎样的角色?
有些家长担心,由於过去三个月教师罢工期间,与大部分的西人家长不同,华人不少家长站在省府立场,批评教联和教师坚持罢工,所以担心教师会否秋後算账。对於这个问题,可以有两个答案:一是相信教育行业是一项专业工作,教师不会把不满和愤怒转嫁学生身上;二是万一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人们有充分公正的法制渠道作出申诉。
有趣的是,当我把一些卑诗华人家长的担心告诉一个印裔第二代媒体工作者时,他大笑,说华裔家长「欺凌」他们孩子(包括精神上的)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教师。这虽然是玩笑,但也提醒华人家长亟需反省我们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跟学校的互动关系。
「解散教联」的示威口号没用处
曾经有一个白人的家长对我抱怨,说部分华人家长把给教师送厚礼的习惯带来,让他们很难堪。学样跟着送,觉得没有必要,但又担心教师过份照顾送了礼的华裔孩子,而把他们的孩子忽略了。他们又感叹:这里的游戏规则可能要被污染。可见,加国华裔家长是否也要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苦衷。
华人家长在卑诗教师工潮中有一种无力感,也很想参与。其实,街头示威式的抗议只是参与中的一小部分,这种参与也要理性,像「解散教联」这样的示威口号,并没有用处,也与制度不相吻合,反而妨碍了要求教师让学生返回课堂的讯息传递。
除了示威以外,学校的家长会、校园的义工组织、教育局的公听会,家长都应该积极参与。通过参与,来发现教育制度中的弊病,来贡献亚洲的经验(奥巴马总统多次提到亚洲教育的优势,所以亚洲教育经验也不都是负面的),来强化与其他族裔家长的交流,这样才能在发声的时候做到最有效果,也最得人心。-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