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11-11 | 来源: 荏苒博客 | 有2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摩尼教大约在唐高宗朝(650-683)开始传入中国。摩尼教在中国的正式流传,大约是在唐武则天时期。延载元年(694)波斯国人拂多诞(侍法者)持《二宗经》至中土,渐传其教。在我国一些史籍中,往往称摩尼师为阴阳人,请他们施法祈雨,如贞元十五年(799),“以久旱令摩尼师祈雨。”这件事并见于《旧唐书》、《唐会要》两部史书,说明摩尼教在当时已受到社会的重视和信任。
可是,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顺利。佛、道二教交相攻讦,唐玄宗也认为“末摩尼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开元二十年(732)七月下令禁断摩尼教,不过还网开一面,居住中土的胡人“不须科罪”。
安史之乱为摩尼教在中土的命运带来了戏剧性的转折。安史之乱末期,叛军史朝义诱回鹘牟羽可汗(一作登里可汗)进攻长安,唐遣使抚慰劝说,牟羽可汗遂支持唐军东击史朝义,克洛阳。牟羽可汗于次年带睿息等四摩尼僧回到回鹘,辩论三日夜,可汗折服,并虔诚地皈依了摩尼教。在可汗的大力倡导下,回鹘由萨满教改宗摩尼教,确立了摩尼教在回鹘的国教地位。
当时,回鹘国力强盛,援唐平叛。相比之下,唐王朝却每况愈下,内外交困,不得不倚重回鹘,甚至实行和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摩尼教凭仗回鹘支持,重新获得了在中土公开传教设寺的许可。大历三年(768),皇帝发布敕令,允许回鹘摩尼师在长安设置寺院,并赐额“大云光明之寺”。接着,大历六年,又从回鹘所请,在东南及中原各地建大云光明寺,“其徒白衣白冠”。
唐开成五年(840),回鹘为黠戛斯所破,唐朝乘机攻回鹘,并改变对摩尼教的优容态度,会昌三年(843),唐政府开始对摩尼教下手,没收其寺院庄宅,焚烧其书籍图画,废寺入官,流放其僧侣,甚至“令杀天下摩尼师”,死者大半。会昌五年武宗禁佛,同时禁止各种外来宗教,摩尼教正式被禁。
在一百来年的时间里,摩尼教迅速传播,不能不对唐代社会的社会、宗教及文化思想产生影响。在遭到禁断后,又对下层社会的反抗产生了影响。距摩尼教遭禁不过一百年,后梁贞明六年(920),发生母乙之乱(史称“末尼党类”),另从宋代陆游所撰《条对状》所述江淮地区各类邪教的分布情况来看,很容易发现摩尼教的踪迹。
摩尼教之“吃菜”,即奉斋之意。摩尼教在秘密状态下流传,也保持了“不事荤酒”的特征。志磐《佛祖统纪》卷末“述事魔邪党”(即言摩尼、白莲、白云三派)一条下,注引宗鉴语云:“此三者,皆假名佛教以诳愚俗,犹五行之有涉气也,……大抵不事荤酒,故易于裕足,而不杀物命,故近于为善。愚民无知,皆乐趋之,故其党不劝而自盛。”又如《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记载:“温州等处狂悖之人,自称明教,号为行者。今来明教行者,各于所居乡村建立屋宇,号为斋堂。如温州共有四十余处,并私建无名额佛堂。每年正月内取历中密日,聚集侍者、听者、姑婆、斋姊等人,建设道场,鼓煽愚民,男女夜聚晓散。”
所以,从五代以后,外人将摩尼教奉斋之举视为“吃菜”,供奉摩尼之像称为“事魔”,合称为“吃菜事魔”。有的更直指为邪教:“吃菜事魔,即今人所谓邪教也。”
关于会昌“法难”以后摩尼教的趋向,沙畹、伯希和说:“843年后,在中国的摩尼教,既不能与伊兰(Iran,即今伊朗)之宗教代表相接,而又为官府所虐待,遂不能不依附佛教道教以自存,故其受当时强盛宗教之影响亦多,久之,此摩尼教遂渐变为一种秘密教。由秘密教不免成为一种秘密会。”
唐代被禁而传入福建泉州的摩尼教,经过潜移默运,至宋代,其势力已传至浙江。宋人有记载云:“事魔食菜,法禁至严。而近时事者益众,云自福建流传至温州,遂及两浙。睦州方腊之乱,其徒处处相煽而起。”温州更成为“自称明教”的摩尼教活动中心,官方史料说:“温州等处狂悖之人,自称明教,号为行者,各于所居乡村,建立屋宇,号为斋堂。……鼓惑愚民,夜聚晓散。”不仅如此,明教还蔓延于淮南、江南的广大地区。陆游《条对状》载:当时的“妖幻之人”,名目繁多,“淮南谓之二襘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白衣乌帽,所在成社。伪经妖像,至于刻版流布。”这些名目,大多为明教在各地发展时的异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