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11-11 | 来源: 邓峰博客 | 有1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事实上,《炎黄春秋》背后的作者、读者、支持者,其中许多人早年都是理想主义青年,怀着一腔热血,反独裁反内战。可是革命成功之后,中国却误入歧途,直到改革开放,才重新向正常国家迈进。今天的中国仍旧处于转型之中,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改革再次成为时代强音。《炎黄春秋》所代表的一批人正是一群理想主义者,既是以史为鉴,更是致力于寻求中国的变革之道。《炎黄春秋》的作者、老革命家何方老先生曾在《从延安一路走来的反思》中写道:“当年参加革命时怀抱的崇高理想就是为自由民主而奋斗,喊的口号中有‘不自由,毋宁死’!唱的歌也是‘我们为了博爱、平等、自由,不惜任何代价,甚至我们的头颅。’可是后来不知怎么搞的,这个理想竟然渐渐地淡忘了。而且回头一想,反而越奋斗,离民主、自由、博爱、平等越远,甚至走到了它们的对立面。是当年选的理想错了(因为那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东西,是反动的),还是后来背叛了当年的理想(因为自由、民主、博爱、平等这些东西属于人类共同理想,不分什么资产阶级的还是无产阶级的)?难道这些问题不值得认真反思?” 这就是著名的“何方之问”,而现在作为《炎黄春秋》编委的笑蜀曾经更是主编《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直指历史的荒诞。
任何一个长期缺乏政治自由的国家,但凡处于改革之际,总会遇到一个两难的问题:政客官僚们固然拥有政治经验,能够接触足够多的信息,却往往出于既得利益考虑而推迟乃至拒绝改革;体制外的许多知识分子、公民,经常为改革摇旗呐喊,富有变革意识,却缺乏政治经验,所接触的信息非常有限,使得他们容易误入歧途,对于时局产生误判。曾经的法国大革命,便是如此,当路易十六王朝的改革滞后于国民的诉求,而鼓噪改革的文人又缺乏政治经验,等到热血、盲目、激进的市民发动革命,整个国家很快便被迫卷入其中,造成失序和暴力,最终给法国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今天的中国同样如此,政治自由严重缺乏,外界对于内部信息的了解十分有限,大多数关于时局的判断都只是猜测或者分析,其中佼佼者,便如在海外如鱼得水的名博“牛泪”。李慎之先生曾说过,在中国能看得懂这种政治,能负责任地发言,非得在如此政府里当过部级干部以上。《炎黄春秋》的存在,有助于解决这个难题。《炎黄春秋》代表着中共党内的一批理想主义者,他们有担当,忧国忧民,又因为还是中共党员,其中许多人拥有政治经验,甚至直接经历中国半个世纪以上的历史,眼光敏锐,具有妥协意识,可以较好地平衡中共自身利益需要和外界期待改革的关系。
《炎黄春秋》是大陆媒体界的奇特存在,是万马齐喑舆论场中的一丝亮色,其所遭遇的危机,即折射了中国政治的现实和趋势,也帮人们透视了在这背后的管制与反管制博弈。风暴之中的《炎黄春秋》将往何处去,不仅直接关系着一家媒体的生死前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体现着管理当局的政治理念。-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