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11-15 | 來源: 人民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文革 | 字體: 小 中 大
但是,擅長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共,通過多方努力,不僅請動了宋慶齡,而且讓其成為開國大典上的第肆號人物。中共用心之恒、審時之准、度勢之精,都是國民黨方面無法比擬的。中共成功力邀宋慶齡北上,不僅以“國母”的影響力聚攏了壹批彷徨者的人心,而且讓民主人士雲集的開國大典上有了最耀眼的“壹顆星”。
婉拒與猶豫
1949年2月20日、6月25日,宋美齡兩拒毛、周函邀。
從1948 年8 月開始,民主人士陸續應邀北上協商召開新政協,共商建國大業。賦閒上海的宋慶齡進入中共視野。
1949年1月19日,中共中央致電在香港的方方、潘漢年、劉曉:“茲發去毛周致宋電,望由夢醒譯成英文並附信,派孫夫人最信任而又最可靠的人如金仲華送去,並當面致意。萬壹金不能去,可否調現在上海與孫夫人聯絡的人來港面商。”
據稱,周恩來在審改電稿時加上:“總之,第壹必須秘密而且不能冒失。第贰必須孫夫人完全同意,不能稍涉勉強。如有危險,寧可不動。”〔轉引自《宋慶齡在上海(之壹)(1946—1949)》,《人民日報》1990年1月29日〕
此時,上海尚未成為中共地盤。中共中央計劃先把宋慶齡接到香港,然後同何香凝壹起北上。於是,方方、潘漢年、劉曉派具有豐富地下工作經驗的華克之攜帶信件秘密去上海安排此行。據華克之回憶:“對於完成這壹任務的細節與可能遇到的問題,潘漢年都予以設計,詳細介紹,反復交待,要求保證宋慶齡的絕對安全。”華克之到達上海後,通過柳亞子之女、宋慶齡秘書柳無垢將信件轉交到宋慶齡手中----
慶齡先生:
中國革命的形勢已使反動派瀕臨死亡的末日,滬上環境如何,至所系念。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將在華北召開,中國人民革命歷經艱辛,中山先生遺志迄今始告實現,至祈先生命駕北來,參加此壹人民歷史偉大的事業,並對於如何建設新中國予以指導。至於如何由滬北上,已告夢醒與漢年、仲華切商,總期以安全為第壹。謹電致意,佇盼回音。
毛澤東 周恩來
但是,華克之此行並沒有成功,他拿著宋慶齡復周恩來的英文手書悻悻然回港復命。
在 2月20日復函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的信中,宋慶齡推卻道:“請接受我對你們極友善的來信之深厚的感謝。我非常抱歉,由於有炎症及血壓高,正在診治中,不克即時成行。”“但我的精神是永遠隨著你們的事業。我深信,在你們英勇、智慧的領導下,這壹章歷史----那是早已開始了,不幸於贰拾叁年前被阻---- 將於最近將來光榮的完成。”(《宋慶齡書信選集》下)因而,宋慶齡“經長時間考慮,確認壹動不如壹靜” “將在上海迎接解放,和諸公見面”,對中共的北上邀請予以婉拒。
甫時,宋慶齡對中共還是持觀望態度,對政治身份並無期望,而對在上海的中國福利基金會工作則全身投入。她對中共的某些政策不了解,在1949 年1月致王安娜的信中特別提到: 毛澤東無線電廣播中“要求杜月笙維護上海的安定”,“要求吳國楨留在他的崗位上”。(《宋慶齡書信集》續編)
5月27 日,上海解放,新政協籌備會議召開在即,各民主黨派人士李濟深、沈鈞儒、章伯鈞、黃炎培、張東蓀、周新民等人也紛紛懇請宋北上。6月4 日,宋慶齡復電“自當竭盡駑鈍,為國效力。只以病軀急需療養,暫緩北上,尚冀諒察”。 (《宋慶齡書信選集》下)
第壹輪邀請無功而返之後,中共派出了黨內地位和社會聲望都匹配的鄧穎超,持毛澤東和周恩來親筆信南下上海。毛澤東在6月19日的親筆信中寫道-----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