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11-17 | 来源: 小枝博客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但是,如果继续新文化运动的各种颜色的全盘西化道路,还以陈独秀、胡适、吴虞、鲁迅、傅斯年、钱玄同等人的眼光来评价、打压中华传统和儒家,那么一个基督教化的中国或许就会出现,因为在方兴未艾的西方式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这个宗教有最强的国际背景,有极严格的组织、财力,以及教育、文艺、媒体、经济的动员力,足以填补传统消失后的真空。在韩国基督教已经是第一大宗教,而中国的基督教化假如出现的话,也似乎不会是基督教的全面中国化。但基督教是禁不住的,只有靠改善自家文化和宗教的生态环境,培育有生活活力的原生族群信仰和思想形态,才可能构造出一个健全的多元文化和信仰共存的中华精神世界。
民间读经是中国百姓自发的去“去儒化”行为
儒家网:随着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复兴,在民间也出现了一批“书院”等国学教育培训机构,但良莠不齐,有的大搞商业运作,有的甚至宣扬传统中的“厚黑权谋”传播怪力乱神,您如何评价这一现象?民间读经的未来方向是什么?
张祥龙:这些年的国学热、书院热等现象,是对二十世纪摧残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反弹,或可称为文化思乡现象。新文化运动太不合理,太病态,所以中国人一旦解决温饱,能够正常一点地感受生存的全局,感受民族间、国家间的文化现状时,就有了要寻根的冲动。这是好事情,说明中国人正从文化自虐的梦游中醒来。在当下这种功利主义盛行的环境中,良莠不齐是正常的,不良者自会消亡。民间读经是非常宝贵的现象,尤其是以家庭亲子关系为依托的读经,是中国百姓自发的去“去儒化”行为。困难总是有的,但“人之初,性本善”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诵读声,也总会有的。西方的儿童教育理论,不能顶替华夏千年的教育经验。
儒家的优势在对人伦亲情的原初理解和深化
儒家网:您一直呼吁和论证要成立“儒家文化保护区”或“儒家特区”,也就是您所谓的重建儒教的“中行路线”,引发了很大关注和争议。有人认为很荒唐,如果儒家文化像印第安文化一样只能在“保护地”苟延残喘,对儒者来说首先意味着的是羞辱,因为儒家文化不是一个死去的传统,它跟我们的生命同一,“不主流,毋宁死”。您如何回应这个批评?
张祥龙:这是不明儒家历史和特点的误解。孔子说:“周文、武起丰、镐而王。”(《孔子世家》)意思是:周文王和周武王都是在丰和镐这样的小地方----相当于当时的儒家特区----开始他们的事业,最后就靠在那里行德政感召人心,成就了王天下的大业。而孔子一生最大的抱负恰恰就是要在东方做这种事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也就是先将一个小地方依时机化的儒家思路治理好,让人们可以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儒家思想进入现实的魅力,发自内心地认同之。儒家要首先以这种活的德行而不是暴力、计谋来实现理想、改造世界,何“羞辱”之有?
儒家的优势在对人伦亲情的原初理解和深化,“亲亲而仁民”,通过“修身齐家”等方式创构出能够“上下与天地同流”的美好社团、国家及其和谐生活形态,而不在于以普遍主义化的原则或武力来传教或争权。舍其长而用其短是为不智。“主流”是争不来的,只有靠复活可亲可爱的真实生活形态和解决人类最关心、最感绝望的问题来得人心、求生存、图发展。-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