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11-22 | 來源: 虛室生白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1955年金日成訪華,與彭德懷互相敬酒。
關於朝鮮戰爭中,“彭德懷怒扇金日成耳光”的說法近日又流傳開來,目前所見有兩個文字版本,其壹內容如下:
在朝鮮戰爭第伍次戰役中,當戰局形勢逆轉時,金日成為保存實力,不顧全局下令北朝鮮軍隊撤退,結果被美軍所乘,致使不少志願軍陷入敵後。其中,戰斗力較弱的六拾軍壹八零師被俘柒、八千人,造成志願軍在朝鮮戰爭中的最慘重損失。據聞,彭德懷氣憤萬分,狠狠扇了金日成兩個大耳光。都打腫了,金壹星期沒法吃飯。
有的轉載中,在文字前加有“香港《明報》編者按”,表明源自《明報》,但沒有注明來自何年何月何日的明報,壹時也不好查找明報是否刊登過此文。但至少從“據說”壹詞可以看出,作者對於史事並沒有把握。
2011年10月14日《肇慶都市報》也刊登了佚名文章《彭德懷狠抽金日成兩耳光》,前面文字內容和第壹版本雷同,只是後面又多了壹段:
“據近年解密的資料,原來是朝鮮第壹軍團頂不住敵軍反擊,為保存實力臨陣逃脫,也不通知志願軍;難怪彭德懷拍案大罵金日成不顧大局。更有外電報道是彭大將軍為數萬子弟兵傷亡狠抽了金日成兩大耳光。在文化革命批斗彭總時,“軍閥作風,對朝鮮人民領袖搞大國沙文主義”是壹大罪狀。其實朝軍畏敵逃陣,依法當斬,中朝聯軍司令彭德懷抽兩巴掌算客氣了。”
該報文末注明來自網站,顯然也是轉載的網文,而谷歌檢索不難發現,至少在2009年起,相關軍事論壇上便已有類似文字了。但因為該報以媒體身份轉載,實則將此傳言“正式化”。(當然,我們應該明確,小報的文史稿向來不可信。)
兩個版本的內容沒有大的區別,後者只是更詳細。兩個版本的傳言都是將事件背景放在“朝鮮戰爭第伍次戰役”之下,而按傳言,金日成被扇耳光的原因是“金日成為保存實力,不顧全局下令北朝鮮軍隊撤退,結果被美軍所乘,致使不少志願軍陷入敵後,”從而造成志願軍在朝鮮戰爭的慘重傷亡。但事實是否如此?
當時的第伍次戰役分為叁個階段,前兩個階段志願軍和人民軍處於攻勢,不存在大撤退的問題,到第叁階段因久攻不下,糧、彈、體力逐漸耗盡,從現存的資料看,前線指揮員宋時輪、王近山、陶勇聯名致電彭德懷、鄧華、樸壹禹等中朝聯合司令部首長,提議後撤。彭德懷致電毛澤東,毛表示贊同後撤。第贰階段進攻結束後,中朝軍隊的集體後撤,是中朝聯合司令部的共同決策,不存在金日成不顧全局命令後撤。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伍次戰役期間朝方的最高指揮官是擔任中朝聯軍副總司令的金雄,而非金日成。即使彭德懷真的打人,打的也應該是金雄,而不會是金日成。
既然撤退是中朝軍隊的集體決策行動,那志願軍60軍180師“被俘柒、八千人”,是否跟朝鮮人民軍有關呢?根據當時具體戰斗部署看,也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在第伍次戰役第叁階段中,180師處於中線戰場,前後左右均無朝鮮人民軍,從180師所在60軍軍長韋傑後來的戰斗回憶總結看,不但沒有壹字批評朝鮮人民軍,反倒對志司、兵團、志願軍友軍叁個層面做了含蓄的批評,尤其點名提到了63軍不告而撤對180師造成的危害。
對於180師全師被圍的慘敗,彭德懷是何反應,據時任志願軍第3兵團副參謀長的李懋之回憶:
由於180師的問題,兵團和60軍都做了檢查。部隊進行休整和總結。這時彭總打電話來,叫叁兵團去匯報戰斗情況,說180師壹個整師被敵人打爛,這在紅軍作戰史上還沒有過的。兵團首長知道彭總的脾氣,都不敢去,最後黨委研究讓李懋之去。李懋之到志司見到彭總,彭總既沒有罵,也沒有訓,面帶微笑說:“你來了,你們副司令、副政委怎麼沒來?”李懋之說:“他們不敢見你,打了敗仗怕你罵。”彭總笑著說:“打敗仗罵也不解決問題,就怕成這個樣子?總結經驗教訓就行了。怕我頂什麼事。”李懋之匯報後才知道問題不僅是叁兵團的,39軍沒有按時接防,讓敵人鑽了空子也是問題。彭總說,“我們志願軍司令部指揮上也有錯誤,該接防的部隊沒有按時到,我們督促不夠。但180師遭受損失,你們負主要責任。告訴你們頭頭不要抬不起頭來,勝敗是兵家常事。不過損失是嚴重的,你們壹定要很好接受教訓,各級認真總結、檢討,提高部隊戰斗力。”李懋之請示如何處理壹些人的責任,彭總說,要處分就把那個師長撤了吧。彭總留他吃過晚飯,天黑後他回到兵團。王近山問他:“怎麼樣?罵的凶不凶,發脾氣大不大?”李懋之說:“彭總壹點沒發脾氣,他帶著笑容說話,還做了自我批評,說39軍沒有按時接防,志願軍司令部也有責任。”翌日,他把彭總的意見向兵團領導作了全面匯報,大家壹致同意彭總的意見,決定部隊進行整頓,將180師師長鄭其貴調兵團司令部任管理處長。(滕敘兗:《名將名師:哈軍工“兩老”傳記》)
可見,彭德懷對於自己人都沒發脾氣,而且說180師慘敗的志願軍司令部的指揮也有責任,完全沒有提到人民軍“臨陣脫逃”的問題。
當時,由於人民軍第壹軍團後撤,確實有過導致志願軍第65軍右翼暴露的情況,但據曾在第65軍擔任團長、參加過第伍次戰役的張振川回憶:“65軍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抗擊敵人的進攻,雖然有幾次軍戰斗隊形被分割,有的師團被敵包圍,但連壹個連也沒有被敵人吃掉。”所以,彭德懷也沒有因人民軍撤離而發怒的借口。
“彭德懷怒扇金日成耳光”這壹傳言,其實也與彭德懷與金日成關系確實緊張有關。雙方為軍隊統壹指揮權歸屬、越過叁八線後是否繼續南進、鐵路運輸補給線管理權、停戰談判簽字時機等問題上,雙方屢起沖突。
據沈志華教授研究,戰爭發動之時,金日成就沒有告知中國,“毛澤東甚至是從外國報紙上知道這壹消息的”。直到1956年,彭德懷和李克農還曾質問金日成:朝鮮戰爭到底是誰發動的?是美帝國主義發動的還是你們發動的?
第壹次戰役期間,由於中朝協調不力,甚至發生過人民軍誤擊志願軍的事件,彭德懷開始考慮軍隊指揮權歸屬的統壹,但金日成對此始終不配合,直到由斯大林表示“完全贊同由中國同志來統壹指揮”,金日成才妥協。
由於兩人的怨念,金日成還有過近乎“落井下石”之舉。金日成在獲悉彭德懷1959年在廬山會議上被批判後,曾致電中國外交部,“表明他非常贊同對彭的處理,並要求親見毛澤東,有很多事要對其說”。
參考資料:
沈志華:《1950:朝鮮戰爭是如何發生的》《朝鮮戰爭揭秘》
滕敘兗:《名將名師:哈軍工“兩老”傳記》
諶旭彬:彭德懷有沒有打過金日成耳光?
楊鳳安:《北緯叁拾八度線:彭德懷與朝鮮戰爭》-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