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12-01 | 來源: 楚文博客 | 有109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占中 | 字體: 小 中 大
其次,時至今日,對內地網民來說迫切的想要理了解的壹個情況就是:香港的主流民意到底對“占中”持怎樣的態度?是支持還是反對?抑或是保持中立。援引美國《外交政策》網站9月28日的兩份香港民調可以供參考:香港研究協會的民調顯示,六成受訪者接受人大常委會的普選方案;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的民調顯示,伍成半的受訪者接受人大常委會的普選方案。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自2013年4月以來,就“占中”問題陸續進行過5次民意調查(最近壹次是2014年5月),5次調查中,明確反對“占中”的比例分別為51%、46%、55%、57%、56%,另有約壹成受訪者持中間立場、壹成受訪者表示“難講”。概言之,大部分香港市民並不支持“占中”行動。而且,“占中”行為已經嚴重影響香港市民生活,從股市、港元的急速下跌,從數拾家銀行分行暫停服務,從商戶關門歇業,師生罷課,從核心地帶交通癱瘓,很容易得出壹個結論:“占中”每延長壹小時,香港普通市民的生活就多痛苦壹小時,而且受影響的市民越來越多,程度越來越深。
“占中”如今像是剩下了壹只疲憊、但仍很狡猾的尾巴。香港和內地社會恐怕還要再晾它壹些日子,進壹步耗幹它的能量。我們不僅要讓“占中”失敗得毫無懸念,而且要把它作為壹個丑陋的標本掛起來,警示未來的激進者。今天的香港社會存在著許多社會問題與矛盾,這些問題與矛盾來自於香港社會內部的經濟結構,但“占中”發起者卻禍水北引,盡可能將矛盾變換成內地與香港、香港與中央之間的政治關系。而且,“占領中環”的發起人為了裹挾更多不關心政治,但卻關切自身利益的民眾加入對抗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的行動,不惜撕裂香港社會,把香港所有的社會問題與矛盾都歸咎於內地居民與中央政府。在“占中”行動中,可以看到許多把矛頭指向內地民眾與中央政府的口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決定對香港民主政治的發展之所以具有歷史意義,是因為按照這個政治改革的構架,全體香港人可以用壹人壹票的方式,從提名委員會提出的候選人名單中選出自己的行政長官,這在香港的歷史上是第壹次。而“占中”運動發起人之壹的戴耀廷也反復強調稱他們的訴求是:“真的民主、真的普選。”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占中”的積極分子,逐漸露出了他們本來面目,將壹場本是“和平示威”的運動,發展成如今頻臨失控的局面,嘴上喊著“和平”的口號,卻做著壹件“暴力”的事情。評論認為,在“占中分子”口中的喊的“民主”實則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考量罷了。
“占中”與“民主”背道而馳
被稱為“占中叁子” 戴耀廷、陳建民和朱耀明,這叁人作為“占中”運動的發起人,在香港媒體上頻繁接受采訪並公開撰寫文章博取外界同情。近期,特別是西方媒體及西方輿論不情願看見“占中”會盡快結束。所以時不時地抖出壹點跟香港“民主”有關的材料,制造輿論的焦點。比如像是《紐約時報》等通過“解讀”解密的外交文件,宣稱英國上世紀伍六拾年代殖民時期就向給香港民主,但是遭到北京反對。日本共同社也發表文章稱,美國國務卿克裡要求中國切勿動用解放軍武力幹預“占中”等等。外媒的壹系列的“文章動作”不外乎是將此次香港的“占中”與曾經的“六肆”相比。而西方媒體對香港“占中”做了許多不實、帶有反華成見的報道,反之中國中央政府的觀點被忽視。其壹,西方媒體隱去了壹個事實,那就是過去的150年以來,香港並沒有實行民主制度。其贰,港英政府和香港媒體從來沒有討論香港實現民主的問題,1984年的《中英聯合聲明》中也沒有提到普選。而且關於香港的問題,不需要外界“操心”。據新加坡媒體《南洋視界》網站報道,新加坡總理李顯龍3日在壹個大學的論壇上,被問及香港問題。李顯龍說,香港不是壹個主權國家,必須遵守壹國兩制,外人不應幹涉。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