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12-26 | 來源: 新浪娛樂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姜文 | 字體: 小 中 大
這次拍《壹步之遙》,您有那種大塊色塊在您腦海當中存在嗎?
其實每個片子在故事構思之前,總會有壹些最先蹦進來給你觸發的東西,對我來說大部分時候是音樂。比如說《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必須有壹個音樂,我在那個音樂裡能看到很多東西,看到腦海裡的壹些東西,甚至是壹些氣味,或者對話。原來的小說,或者原來的事件,像《太陽照常升起》的原著短篇小說,更准確地說,那只是個借口。你要變成壹個能演的劇本,就得很具體。比如現在拍這場戲,原著說有采訪,但采訪這事兒太共性了,要拍的是特殊性,特殊性就是下雨中的采訪,不是在雨裡,但是雨進來了,進隔壁了。然後會有桌子,桌子上有燈,燈還不晃眼,全是具體的。這是很煩人的、也是很有意思的事,在具體當中找壹些東西。
比如閻瑞生的故事,似乎大家都知道,但全是虛的,他們搞了壹個大選,彼此都認識,但你不能這麼拍,必須有非常具體的壹場壹場的戲。比如大選,這大選可太多了,得有具體到只有這個影片才有的壹些場景、壹些台詞、壹些人物、壹些色彩和節奏。這就是無中生有,而且得煞有介事,讓人覺得似曾存在,這個過程非常美妙和令人激動。有時候也非常絕望,真不知道往哪兒去,可能會發現勁兒使錯了,但突然想到辦法掉轉壹個角度,又是壹片新天地。這種東西有點兒像探險,有哥倫布的那種欣喜,又發現壹塊大陸。
有人說,你的電影會有壹個主觀的色調。
我比較排斥口訣式的、概念式的、過去那種說書的常出現的神乎其神的東西,那都是蒙人的,實際情況不是那樣。實際情況裡我們會有很多色彩,如果你現在回憶你的壹生,給你伍秒鍾,你說壹生是什麼色的?我很欣賞有壹些明白人說的,無法是大法,沒有什麼招,才是真正的招,如果把電影這事兒說成什麼叁壹律、標簽,這樣行,那樣不行,我覺得都不像實話。我們的電影是什麼色,我確實不知道,但更多人願意想:這些人為什麼做這樣的事,動機是什麼?怎麼看待自己?怎麼看待別人?他有沒有自覺地認識到自己?還是說他壹直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是誰?----這其實也是擺在我們自己面前的問題。
這部戲裡女性角色好像比你之前的電影更豐富,像那英、洪晃,是非職業演員,但戲份兒也挺顯眼,你還給她們加戲。您是根據故事找到這樣的演員,還是說正好有合適的人在身邊,您跟她們壹起豐富這個故事?
我當然不可能費勁兒非找我壹個不認識的人。我從我認識的,或者說大概知道的人裡捕捉能把角色發揮到極致的人。對我來說沒有什麼職業演員和非職業演員,我覺得誰都可能是好演員,我老這麼說,他們以為我胡說,其實夏雨是職業還是非職業?人家還是中學生的時候就得了影帝。每壹個人都壹樣,我有很多經驗。武警醫院那些護士,我爸老去那邊住院,所以我認識他們,有壹天請他們吃飯,沒穿軍裝我就暈了,或者他們去棚裡我也暈。我認識他的時候他穿著軍裝,外面穿著白大褂,那時候我認識這個人,但他出了醫生角色和護士角色,我壹下就蒙。有的時候你認識的空姐也是,空姐下了飛機不穿空姐制服你也蒙。為什麼?她其實不自覺地在演壹個空姐,演得很自如。洪晃在紐約讀的學校有戲劇系,她也在戲劇系讀過,畢業之後還當過廣播員,還在寧瀛的電影裡演過戲,在美國也演過話劇。我覺得她是很好的演員,她真的挺專業的,台詞也說得好,人物內心也抓得准,語言能力又特別好,又會說上海話,又會說北京話,又會說法語,又會說拉丁文,就是《壹步之遙》裡所需要的,她演校長,沒她不會的,所以我沒有理由非得找壹個不會這些的人來演這個角色。那英也演過戲,演過電視劇。她演得非常好,她有壹段跟葛優演的戲太好了,所以,我還是挺會為角色找到合適的演員的,這是作為導演的壹個很重要的能力。
舒淇和葛優呢?需要他們突破自己的演技嗎?-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