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12-29 | 來源: 鳳凰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姜文 | 字體: 小 中 大
姜文新片《壹步之遙》在還未上映時就已掀起風波,上映之後更是引起熱議。除了極端的評價,壹些人能夠走進姜文的內心,開始系統、深刻、客觀地分析姜文的精神世界。
姜文電影作品《壹步之遙》劇照
鳳凰網的壹篇文章寫到,相比2007年《太陽照常升起》時“看不懂”的惡評以及2010年《讓子彈飛》所帶來的滿堂彩,《壹步之遙》的反響可謂涇渭分明,貶損者、咒罵者有之,稱贊者、極贊者亦有之。討厭者認為,除了表演誇張、故弄玄虛外,看不出姜文究竟在講述什麼故事,壹個又壹個如相聲般的片段很難連綴起完整的故事,只剩下馬走日、項飛田等幾個恣意搞怪的角色,甚至影片中不乏嘲弄觀眾為喝彩的傻子。喜歡的人同樣“振振有詞”,認為這是壹部只有姜文才能拍出的天馬行空之作,戲仿經典影片,雜糅歌舞片、黑白片、荒誕喜劇等各種類型,其創新之處正在於拒絕表達和闡釋。按照馬走日的自述,這樣兩種反饋恐怕也是壹個“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要理解《壹步之遙》,還得從姜文自己的歷史說起。
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慧瑜認為,姜文之所以任性源於60後大院子弟永遠無法長大的集體精神症候,他們只有在無盡的懊惱和向往中把自己“鑲嵌”於想象的革命大戲裡,通過戲仿、表演扮演革命者或革命後裔。對革命的巨大渴求以及革命大廈將傾之際的荒誕之感,使得他們經常表現為兩幅面孔:春風得意,又嘲諷壹切。而觀眾則是這個英雄舞台的道具。對於姜文而言,無論是否與“小時代”脫節,哪怕真的變成壹座“活僵屍”,也要生龍活虎地走上絢麗的舞台。
在當下中國的電影圈,也只有姜文有如此膽識敢這樣出牌,敢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愛拍電影。其實,姜文壹直如此“任性”,從1993年《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他就是壹個永遠長不大的“大男孩”,固滯於“文革”後期無法釋懷的青春記憶。在《壹步之遙》中,舒淇扮演的完顏英向姜文扮演的馬走日求婚時,馬走日說出了不能接受婚姻的理由,因為他還是壹個孩子。這是什麼意思呢?在精神分析學中,這意味著壹個男人無法進入父親所象征的社會秩序,意味著男孩無法完成真正的成長,也拒絕長大,變成有責任感的男人和丈夫。這是與姜文類似的如王朔、馮小剛、崔健等60後大院子弟的精神症候。
這代人作為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是成長於“文革”後期的紅小兵,他們沒能趕上父輩“為有犧牲多壯志”的革命豪情,就連兄長們上山下鄉到農村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插隊(知青)歷史也沒有自己的份,他們只有在無盡的懊惱和向往中把自己“鑲嵌”於想象的革命大戲裡,於是,戲仿、表演成為這代人扮演革命者或革命後裔的唯壹路徑,他們在模仿中意淫著大時代的革命行為。這些成長於社會主義大院的孩子們唯壹“親歷”的歷史就是70年代中後期對革命的懷疑和諷刺,或者說不是革命的理想主義而是革命的失敗成為他們的精神底色,他們無法、也從來沒有像父兄那樣真誠地相信過“有革命這回事”,就像他們無法理解作為兄長的知青對於“無悔青春”的悵惘。
他們並沒有隨著80年代的落幕而終結,反而在90年代的大眾文化中風生水起。這種對革命行動匱乏而產生的巨大渴求以及革命大廈將傾之際的荒誕之感,使得他們經常表現為兩副面孔。他們不相信革命年代的宏大敘事,但又保持壹份對革命的理想和純潔想象;他們在80年代最先下海、積極投身經濟改革的洪流,但又不屑於做暴發戶或拜金主義者,當然,他們也絕非視金錢為糞土;他們寧願做光明磊落的真小人,也不願意假裝壹臉正氣。也就是說,在他們身上既有舊時代的影子,又有新時代的精神。正是這種居間位置,使得王朔們既可以春風得意,又可以嘲諷壹切。這就是90年代以來王朔的兩位精神傳承人姜文和馮小剛所扮演的角色。如果說馮小剛借王朔的頑主來嘲諷早已僵化、教條的革命話語的無效、荒誕和虛偽,如《甲方乙方》(1997年)、《私人訂制》(2013年)中頑主們扮演“人生魔術師”,幫助別人扮演不屬於自己的生活,身份的互換和階級的逆襲變成了壹場荒誕不經地戲仿和表演,那麼姜文則在歷史故事中重述頑主們無法完滿的革命理想與欲望,這突出地體現在姜文是如此地熱衷於自我扮演。
很少有導演像姜文這樣,喜歡在自己導演的戲中忘我地、盡情地、誇張地表演,這固然與姜文作為演員的出身有關,但更重要的是,這種親自扮演或者說自己表演自己的戲本身成為壹種文化象征行為。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的扮演者夏雨成為少年姜文的替身,這部電影中充滿了馬小軍和小伙伴們對各種革命經典橋段的戲仿,如馬小軍與大螞蟻扮演電影《列寧在壹九壹八》、馬小軍和米蘭扮演保爾·柯察金和冬妮婭的愛情(公映版本中被剪除),他們在國際歌伴奏下打群架。這些少年英雄夢在電影壹開始就出現了,馬小軍幻想第叁次世界大戰,他可以上戰場成為壹個英雄,這呈現了姜文這代人只能在戲仿中模仿革命英雄的境遇。可是,戲仿總歸是戲仿,馬小軍知道他永遠都成不了英雄,就像他“強奸”米蘭未遂壹樣,馬小軍想印證自己是壹名男性英雄卻壹次次陷入失敗的境地。甚至影片結尾處觀眾“恍然大悟”,馬小軍與米蘭的愛情故事本身就是馬小軍的青春幻想,也許他根本就沒有和米蘭戀愛過,壹切都是他的臆想。這種敘事的真實與虛幻,在姜文此後的電影中都有所體現,尤其是《壹步之遙》更成為電影的核心主題。
1999年的《鬼子來了》,姜文所戲仿的對象是兒時看過的抗戰電影,他試圖處理的問題是,如果在武工隊長缺席的情況下,沒有外來革命者的啟蒙和發動,愚弱的村民面對日本鬼子會不會也走向反抗之路,姜文的回答是,有人性的、善良的日本鬼子就是日本鬼子,即便你對他壹千個好,他終究也是日本鬼子,醒悟後的馬大叁拿著砍刀沖進日本俘虜營,但終究無法逃脫被日本人砍頭的命運。這是經過80年代啟蒙話語改造的姜文,重新思考普通村民與作為歷史主體的人民之間的關系。後來的《太陽照常升起》中,姜文再次把50-70年代書寫為夢幻、激昂、詩意的空間,不過,這依然是照片中鏤空的父親、父親缺席的時代,姜文扮演的下放到農村的唐老師帶領壹群村裡的孩子們在山上無所事事地放空槍。
直到《讓子彈飛》,空槍變成了壹場打土豪的“革命”表演,而且是壹場表演的盛宴。姜文穿越到民國,化身為革命者、土匪張麻子,壹開始張麻子假扮縣長,黃肆郎也讓手下扮演張麻子。最後張麻子以為民除害的名義,帶領著眾家兄弟們攻占了黃肆郎的碉樓,砍下了黃肆郎的頭,只是這不是黃肆郎的真身,而是壹個替身和戲仿者,壹種黃肆郎作為惡霸地主的符號先行死亡,真正的黃肆郎反而成為了滑稽的模仿。
姜文似乎總在講述壹種模仿、戲仿的故事,壹種“假作真時真亦假”的故事。就像沒有趕上革命的馬小軍,始終幻想有壹天能開著坦克解放全人類,這可謂姜文式的文化意淫。
如果把戲仿、扮演和過度表演作為理解姜文的壹種角度,這或許就是姜文的電影為何總是像話劇壹樣充滿了激烈的戲劇感,這種戲劇感成為姜文重構外在世界的方式。《壹步之遙》的隨性所至和嬉笑怒罵,讓姜文徹底放下身段,像個北京茶館裡的說書藝人,說壹說、聊壹聊民國的“那些人,那些事”。可是,姜文那副永遠像頑童壹樣的笑臉又總在提醒著觀眾,“您千萬別當真,這就是壹場戲”。馬走日從壹個舞台穿越到另壹個舞台,從壹種影像穿越到另壹種影像,這與其說是壹種後現代式的拼貼和對敘事本身的懷疑態度,不如說是革命高潮之後的姜文想通過戲仿和扮演來重返壹種歷史的現場。為了凸顯這樣壹種表演性和戲仿效果,觀眾成為姜文電影中不可或缺的道具。
特別是《壹步之遙》中,銀幕中圍觀的觀眾以及在電影院中觀看《壹步之遙》的觀眾,都成為馬走日調侃、調情的對象,難怪飛身躍下的馬走日依然沒有忘記對著銀幕,向銀幕之外的觀眾直接喊話。自魯迅在小說中提出“麻木的看客”以及把看客與被圍觀者作為壹種典型場景帶入中國現代史中之後,啟蒙故事、革命故事都少不了面無表情的庸眾和群情激憤的群眾角色。
也許姜文對於成長年代裡的作為盛大節日的革命以及群眾大聯歡記憶猶新,這使得他在扮演、戲仿各種角色的同時,也總是要把英雄放置在群眾可以注目的舞台上。這或許就是姜文為何如此心儀於話劇、電影這種帶有觀眾集體觀看的藝術樣式。於是,《壹步之遙》中充滿了這種領袖講話、群眾聯歡、話劇演出、電影放映的“公共”場景。在這個意義上,《壹步之遙》的上映本身是姜文對觀眾的壹次邀請,邀請大家加入姜文的電影儀式。
有的觀眾充分理解姜文的苦心孤詣,而有的觀眾顯然對這種過於熱情的邀請所冒犯,根本無法加入姜文的戲仿游戲。對於後壹種觀眾來說,《壹步之遙》是壹種視聽折磨。這當然不能責怪觀眾不懂姜文,就像崔健的歌中所唱“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暫且不說世界、中國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就是那種姜文所真誠地相信的“真作假時假亦真”式的故事,又有多少沉浸於“小時代”的觀眾願意“圍觀”壹下呢?在這個意義上,說姜文已經與“小時代”脫節,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姜文的意義在於,哪怕自己真的變成壹座“活僵屍”,也要生龍活虎地走上絢麗的舞台。-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