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12-29 | 來源: 鳳凰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姜文 | 字體: 小 中 大
特別是《壹步之遙》中,銀幕中圍觀的觀眾以及在電影院中觀看《壹步之遙》的觀眾,都成為馬走日調侃、調情的對象,難怪飛身躍下的馬走日依然沒有忘記對著銀幕,向銀幕之外的觀眾直接喊話。自魯迅在小說中提出“麻木的看客”以及把看客與被圍觀者作為壹種典型場景帶入中國現代史中之後,啟蒙故事、革命故事都少不了面無表情的庸眾和群情激憤的群眾角色。
也許姜文對於成長年代裡的作為盛大節日的革命以及群眾大聯歡記憶猶新,這使得他在扮演、戲仿各種角色的同時,也總是要把英雄放置在群眾可以注目的舞台上。這或許就是姜文為何如此心儀於話劇、電影這種帶有觀眾集體觀看的藝術樣式。於是,《壹步之遙》中充滿了這種領袖講話、群眾聯歡、話劇演出、電影放映的“公共”場景。在這個意義上,《壹步之遙》的上映本身是姜文對觀眾的壹次邀請,邀請大家加入姜文的電影儀式。
有的觀眾充分理解姜文的苦心孤詣,而有的觀眾顯然對這種過於熱情的邀請所冒犯,根本無法加入姜文的戲仿游戲。對於後壹種觀眾來說,《壹步之遙》是壹種視聽折磨。這當然不能責怪觀眾不懂姜文,就像崔健的歌中所唱“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暫且不說世界、中國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就是那種姜文所真誠地相信的“真作假時假亦真”式的故事,又有多少沉浸於“小時代”的觀眾願意“圍觀”壹下呢?在這個意義上,說姜文已經與“小時代”脫節,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姜文的意義在於,哪怕自己真的變成壹座“活僵屍”,也要生龍活虎地走上絢麗的舞台。-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