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1-15 | 来源: 南都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这篇《对所谓拉拉身份曝光的回应》震惊海内外,而舆论风暴中心的她,样子和平时没有什么区别,就算面对中外媒体,她也丝毫没有打一场硬仗的准备,身上有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轻松和随意,“我确实就是这么生活的,公开了有什么危险呢,我做错了什么呢?”她十分困惑地反问我。
两个身份
是啊,她没有做错什么,从1977年,她就深深地爱着一个叫王小波的男人,而1997年之后,她选择和一个叫“大侠”的跨性别者相守了十七年,这两个人,对李银河来说,都是男人,这也是她坚持自己是异性恋的原因,她从来不会否认自己的爱情,而她的爱情,从来都不落俗套。
1977年,她和王小波认识,第一次和他单独见面是在《光明日报》社,聊了没多久,王小波突然问她:“你有朋友没有?”接着又单刀直入地问了一句:“你看我怎么样?”紧接着他们就开始通信和交往,浪漫的王小波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写下打动无数人心的情话“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他们的相恋在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看来是个红拂夜奔式的故事,“当时小波在街道厂当一个小工人,处在社会底层,而李银河已然从山西大学毕业,分到国务院政研室工作,在中南海里上班。” 前途似锦的李银河对隐身蒿莱之中的王小波从来不吝欣赏,夸他是不世出的人才。结婚之后,两人自愿不育,过上了物质最简单精神最丰富的生活,两个人都不擅俗务,李银河就担当了主要的家庭劳动力,有时回了娘家还要电话摇控王小波在冰箱里找吃的,家人说她太宠他,她的回答是“我不忍心让那样智慧的头脑去干粗活”。不幸的是, 1997年4月10日,王小波给李银河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北京风和日丽,我要到郊区的房子去看看了。”次日凌晨,他突发心脏病辞世。
王小波去世之后,李银河有了两个身份,一个是“性学专家”,关于李银河在社会学领域的地位,一位国内相当知名的社会学者曾经诚恳地说:“她当然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中国现在几乎所有性别研究者都曾受惠于她,是她把许多社会学理论引进了中国。” 1992年,李银河出版了学术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6年之后,她重要的性学三部曲《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问世,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性社会学系列专著。当然,专业领域毕竟小众,普遍人更感兴趣的是她的另一身份:著名作家王小波的遗孀。
王小波这位生前不得志的作家在身后赢得了巨大的声望,被称为中国自由主义启蒙者,而作为他的遗孀,李银河当然成为他和这个世界惟一的联结。与此同时,李银河在性学领域持续不断的发言也让她一再成为媒体争相邀请的宠儿,“卖淫去罪化”、“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以及对“一夜情”、“换偶”等敏感问题的评价使她争议不断,李银河成为一个大众意义上的名人。人们一直以为柔弱质朴的她为王小波而单身,但这篇博客,让他们发现她早已开始“知行合一”,和人生中的第二位伴侣双宿双栖,而这位名叫“大侠”的人居然是一名易性者。
采蜜哲学
许多人诧异李银河的选择,不提易性者这种边缘身份,大侠是一位的士司机,不会写文章,也不爱读书,性格爱好与李银河迥异,对这个问题,李银河早有答案,“从恋爱心理学上来说,一种是高度契合的,另外有一种就是差异特大的,他也有他的吸引力。就比如说他酷爱打麻将,打得兴高采烈,你也觉得他活得特别高兴,他是那种特别生活型的人,比如说我喜欢的音乐,我看的小说,他从来不看,我写的东西他也从来不看,这个也没什么,干吗非得一样呢,我又不是找一个同事。他活得真实,专业上的事,从来也不假装他懂,而且他也真的不关心,比如说你在学术上有多高的成就……这些他一点都不关心。”-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