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15-01-26 | News by: 小枝博客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要知道,我们当时的宣传口径是“国民党官僚主义严重,贪污横行,腐化透顶”,怎么敢去议论国民党在南京的中央级机关比我们一个省级机关还相对精简节约呢?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是多么幼稚可笑,试想,如果当时能够提出这种防微杜渐的深层次的问题,该是多么好啊!如果在“大王之雄风”“起于青苹之末”就能识别风向,是多么可贵啊!
应该承认,当时我还是有一定的觉悟的。在我去上海之前,已经发生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压制批评的严重官僚主义的事件,我们在上海核实了情况,写成了华东局决定撤消中共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党组和开除交通部部长的党籍的新闻。
回北京以后,在1月23日发表这一新闻,同时刊载了社论:《压制批评的人是党的死敌》。华东交通部事件就是“新三反运动”中著名的重点报道,以后被称为“八大案件”之一。这篇社论,是在总编辑邓拓同志的指导下由我起草的。这篇社论经过邓拓同志修改后,送给党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审阅批准,才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刊登出来。
写这篇社论也是当时学习苏联《真理报》的结果。五十年代初,《人民日报》是以《真理报》为榜样的,主要学习《真理报》是党中央的“驯服工具”,“一字一句都代表中央,不能闹独立性”。
也学到一些好的东西,如要办一个“有牙齿的报纸”。马克思曾经说过:“报纸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我们当时十分崇敬马克思这一有关新闻学的理论,着重学习《真理报》开展批评的经验,不仅发表了“八大案件”,而且用马林科夫的话为标题,发表了《压制批评的人是党的死敌》的社论。
马林科夫是当时苏共的总书记,他的话是这样说的:“把那些阻碍对我们的缺点展开批评,压制批评和对批评者实行迫害和报复的人,当作党的死敌,与之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篇社论一开始还引用《联共党史简明教程》的结束语第五条说,这教导我们:“……如果党不害怕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纠正自己的错误,那么,党就是不可战胜的;如果党隐瞒自己的错误,不能容忍批评和自我批评,那么,党就会不免于灭亡。”
这也说明,在建国初期,我们学习《真理报》还是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事隔42年,重读这篇社论,仍然觉得是一篇比较好的社论,对我们当前的情况还是有很大作用的,有研究兴趣的同志,不妨把1953年1月23日的《人民日报》找出来重读一下。
可惜,报纸上揭发批评大案要案,几乎都遇到权威人物的抵制,“压制批评”的人并没有成为“党的死敌”;相反,敢于揭发批评的人反而成为“党的死敌”。
很快,就从中央方面传来对《人民日报》刊登“八大案件”的指责。很快,采写“八大案件”的记者和编者受到追查和攻击。以后,在“反右派”斗争中,有的记者被打成“右派”的主要罪名,就是采访编写了重大的批评稿件,硬说这是“向党进行猖狂的进攻”。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大大小小的各级当权者很快就明白了,“反右运动”成了他们随时都可以抛出的护身法宝,掩盖自已为非作歹、压制心直口快敢于批评者的利剑。
一时间,党内外的正气下降,邪气上升,这种恶性发展很难得到制止,反而变本加厉地发展下去。这就使得贪污腐败这类歪风邪气,成为累整不改、越整越狂的难治之症。
我们党内外都有很多好人好同志,也有很多好意见,可惜都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和压制。轻者撤职开除党籍,重者流放边疆,劳动改造,家破人散。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果领导不能克已自律,奉公守法,不能闻过则喜,择善而从,那么这个国家和政党就会把自己与人民对立起来,就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