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15-02-02 | News by: 嘉崎博客 | 有1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建国初,我们党用3年时间,完成了经济恢复和土地改革等民主革命任务。1952年,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
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少奇同志把我和中组部副部长安子文找去,商议如何使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机构适应上述形势和任务变化的需要。少奇同志还交代我和安子文起草了《关于加强党中央办事机构的意见》,在1952年7月间由他报给毛主席。8月4日毛主席批示:“此件我认为可行”,“即照少奇同志建议开始进行准备,从各地抽调一些人来建立一些机构”。这以后不久,邓小平、高岗、饶漱石(西南、东北、华东三个中央局的第一书记)和邓子恢、习仲勋(中南、西北两个中央局的第二书记)等,相继被调到北京工作。其中高岗以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身分兼任新设立的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饶漱石被任命为中央组织部部长(当时,饶正随少奇同志赴苏参加苏共“十九大”,会后又留下考察一些苏联工厂,到1953年春才正式就职)。
1952年11月,中央决定将各大区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并进一步酝酿在适当时机撤销各中央局和这些大区行政委员会,再抽调地方上一些干部充实中央机构;同时着手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改革国家体制。
1953年初,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在周恩来主持下,作出《关于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各部门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和加强中央人民政府工作领导的决定》。对政务院工交、财贸、政法、文教等各“口”的工作,中央也重新作了分工。其中,计划工作和8个工业部的工作,由高岗、李富春、贾拓夫负责;劳动工资工作,由饶漱石负责。
与此同时,毛主席为了减轻自己繁重的日常工作负担,提出将中央的领导班子分为一线、二线,由刘少奇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本人退居二线,只抓大事的设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国家计委举足轻重,有“经济内阁”之称;高岗以国家副主席兼任计委主任,又分管8个工业部,权势显赫,同其他进京的中央局书记相比,有“五马进京,一马当先”之说。进入了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领导机构和人事,相应地要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和重新安排,中央组织部举足轻重,它的部长被毛主席戏称为“吏部尚书”。这两个人随着地位和权力的上升,个人主义思想急剧膨胀:高岗更加目中无人,迫不及待地想当领袖;饶漱石也急于想在政治投机中附高岗骥尾,分得一杯羹。他们根据一些表面现象,错估了形势,认为在毛主席和刘少奇、周恩来之间有隙可乘,视为良机。于是,1953年的夏秋之际,中央召开全国财经会议和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前后,两人配合默契,“这边一跑,那边一斗”,演出了企图分裂党的“二重奏”。
这时,高岗飞扬跋扈,除开毛主席,可以说已经目中无人。从以下3个事例可见一斑:1.刘少奇、周恩来都是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后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高岗不过是政治局委员,但有事商量时,他却通知让少奇同志、恩来同志去他那里,同其他与会者一道,坐候他出来主持会议。2.周恩来关照高岗:国家计委作出的重大决策,要上的重大项目,须先报经中央认可后才能下达执行。高听后很不高兴,反过来连问两次:“哪个中央?哪个中央?”3.高岗喜欢办家庭舞会。周恩来曾应邀参加过,发现舞会上很不像样,当场不辞而别,以后再也不去了。
高岗对少奇同志位在自己之上一直耿耿于怀。得知毛主席退居二线、让刘少奇主持中央一线工作后,更是如芒在背,急欲除之而后快。
----继续造谣说党内有个以刘少奇为代表的“亲美派”。
----授意“秀才”代笔,以高岗名义发表题为《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侵蚀,反对党内的右倾思想》的文章,把少奇同志在建国前后谈论过的关于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的观点,关于农村互助合作问题的观点,关于富农党员如何处理问题的观点,等等,统统列为所谓“党内右倾思想”,加以批判。-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