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15-02-02 | News by: 参考消息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资料图:中国中子弹爆炸画面。
我新撰写的国防大学专题论文利用了中国核武器科学家传记、新闻报道和技术性文章等一手资料,可以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资料让我们能够重新勾勒中子弹项目的历史,并对推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进行评估。作为个案研究,中国的中子弹项目有助于就当时和现在中国武器研制决定开展更广泛的讨论。
西方好奇的5个关键问题
中子弹个案研究体现了一种“技术储备”模式,即中国研制一种武器技术以抗衡他国的能力,但推迟部署这种技术,并将其作为备用。论文还思考了这种模式如何适用于中国在弹道导弹防御、反卫星和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等项目中的决策。为评估中国这些决策背后的驱动因素,论文将5个变量作为分析框架:
1、中国的战略环境——什么样的安全担忧促使中国决定建造中子弹?
2、中子弹的战略价值——中国领导人如何看待中子弹在对抗可能威胁方面的战略价值?
3、中子弹的规范价值——中子弹会提升中国的国际声望,还是会因违反了中子弹禁忌而让中国蒙受骂名?
4、资源要求——研制这种武器的政治、资金、材料和人员需求是什么?
5、技术可行性——研制生产中子弹的挑战有哪些?中国科学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一个最终的中介变量是联盟政治。任何武器项目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能极大地影响决策。在中国中子弹案例中,张爱萍将军是该武器的一位关键支持者。考虑到这些变量,中国的中子弹项目经历了3个阶段。
1977至1980年:人无我有
1977年,中国媒体跟踪报道了美国决定在欧洲开发部署中子弹引发的争议。苏联媒体谴责美国的中子弹是“完美的资本主义武器”,还迫使中国参与声讨。但中国媒体保持了中立的立场,这让苏联人对北京的“沉默”感到更加恐慌。1977年9月21日,张爱萍将军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首诗,首先打破了沉默:
合金钢不坚,
中子弹何难。
群英攻科技,
敢破世上关。
此时,中国领导人已经下令开展中子弹的初步研究。至于中国的动机是什么,一位科学家回想起了中国领导人在1966年说过的一句话:别人干过的,我们必须干。别人没干过的,我们肯定也必须要干。意思很明确——如果别的国家已经拥有中子弹,那么中国也应该研制中子弹。一些科学家起初反对开发中子弹,他们担心这个项目会干扰优先级别更高的导弹核弹头小型化项目,但最终他们勉强同意了,而且中国领导人更重视常规武器,而不是核武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