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2-27 | 来源: 牟一博客 | 有3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现在中国固然看起来更有信心、实力更强,但它终究只是亚洲的“秦国”,不是世界的“秦国”,意思就是,在美国阴影下,中国还不算真正老大,以至于当老二的“不舒适感”时时体现在外交举措中。
习近平透露出深刻的不安全感
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中国研究中心负责人布朗(Kerry Brown)近日以“中国:不安的全球强权”(China: The Insecure Global Power)为题,于日媒《外交者》发表文章称,中国的财富和硬实力并没有带给它安全感,与其说中国有自信,倒不如说它是极度不安的。
文章称,以柬埔寨为例,后毛时代的柬埔寨几乎唯中国马首是瞻,领导人不仅时常秘密访问北京,政府官员的安排也大多得通过北京点头同意,中国对高棉红色政权的支持更是饱受国际社会批评,因此把柬埔寨视为中国麾下,一点都不为过,北
京所谓的“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形同虚设,关于柬埔寨的内政和外交政策,中国都具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40年后,柬埔寨仿佛变成完全不同的国家,尽管首都金边的“毛泽东大道”还屹立不摇,该国现在的重点只放在追求商业机会,不再汲汲营营于和北京建立政治联系,因此,来自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十分受到柬埔寨当局欢迎,“北京至上”的时代却早已远去。布朗指出,同样情况也发生在越南、缅甸、菲律宾和老挝身上,冷战时期“不是敌人就是朋友”的逻辑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国摇摆不定、哪里有利往哪里倒的态度,在如此框架中,中国慷慨的援助和借贷不再那么具有影响力。
美媒:习近平与美国平起平坐的雄心与不安
《纽约时报》2014年11月12日发表社评称,在过去20多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层主要是通过达成共识来做出决定,以避免毛泽东及邓小平时期的动荡情况重演。但在上台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习近平已经不仅仅是统治机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里的“同侪之首”,这动摇了长期以来的设想,即中国处于稳定的(但通常动作有些迟缓的)的领导集体的掌控中。
文章称,对于美国和奥巴马来说,习近平的崛起带来的影响是两面的。两位领导人会面时,奥巴马能够比较确定,这位中国领导人有兑现承诺的权力。美国官员曾表示,他们抱有希望,认为此次会晤能够推动双方在签署双边投资协定、对抗全球变暖方面取得进展。
但现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习近平的政治考量,他已经表明自己对西方国家保持警惕,不愿迫于压力做出让步。
“习近平展示出的某些方面与普京(Putin)没什么不同,”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政治学教授杨大利(Dali Yang)说。“他基本上是在说,‘我是在捍卫共产党,在国家领土主权方面捍卫国家利益。’”
习近平崛起的迹象随处可见,从书店出售的习近平讲话合集到铺天盖地的有关其忙碌日程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通常都是在歌颂奉承他。在比较轻松的时刻,官方新闻媒体喜欢称他为“习大大”。
作者表示,习近平实施强硬的外交政策,强调中国对争议海域和岛屿拥有主权,加剧了中国与日本及东南亚邻国的分歧。不过,中日两国于上周五签订协议承认存在不同主张,中国又在周一宣布与韩国签订贸易协定,紧张局势因此得以暂时缓解。
习近平曾表示,他希望与华盛顿建立新型“大国关系”,避免发生可能引发武装冲突的对抗,同时也为中国的需求和利益赢得更多认可。去年6月,习近平在加州“阳光之乡”(Sunnylands)庄园与奥巴马进行为期两天的会谈时,曾尝试与奥巴马建立互信关系。
与此同时,习近平政府恢复并强化了共产党的传统主旋律----西方政府控制的“敌对势力”加剧,甚至引发了中国面临的问题。中国官员指责美国试图推翻共产党的统治,其最近的相关举措是支持香港地区的亲民主示威活动,但美国政府对此予以否认。
“一方面是有关敌对外国势力及美国颠覆活动的冷战思维,与此同时又称希望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这是自相矛盾的,”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教授、克林顿政府副助理国务卿谢淑丽(Susan L. Shirk)说。“中国共产党还是对国内局势感到不安。”
谢淑丽及其他专家表示,中国新的强势举措背后有着极度的恐慌与不安,这可能有助于解释那些貌似矛盾的立场。
作者分析,中国感到不安的原因有很多:民众对雾霾、腐败及攫取土地现象的不满;官僚机构和军队腐败丛生;香港地区的乱局;西藏及新疆地区爆发的民族冲突;以及经济放缓带来的不确定影响。
“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习近平在10月末说道,“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
这种考量也适用于国内政策,习近平开展了数年来力度及规模最大的打压异见人士行动,以及大规模反腐行动,其目标包括已经退休的高级安全官员及军方官员,人们曾认为他们会免遭审查。习近平还发誓要开展经济改革,给予私营企业更多发展空间,中共领导人上个月在一次会议中通过了相关提议,促使警方和法院更加公正地对待民众。
一些中国学者表示,外界起初预测习近平在巩固完权力后会转到比较温和的路线,但习近平可能会使这种期望落空。他们表示,这样的转变可能会被视作软弱的迹象,非常危险。
“如果在接下来一到两年,中国经济大幅放缓,北京等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没有改善,或者新疆地区的暴力活动蔓延至中国其他地方,习近平的政治权威可能就会遭到严重打击,”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亚洲研究部主任易明(Elizabeth C. Economy)通过邮件回答问题时说。“他担心一切都会崩溃,这可能是他采取强硬手段的原因之一。”
与之前的共产党领导人一样,习近平曾表示,中国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这样才能集中力量满足国内需求,分析人士则表示,这可能会促使习近平政府控制与日本及东南亚邻国的紧张局势。谢淑丽表示,“在我看来,中国似乎在根据邻国的反应,进行重新校准。”
但易明表示,她对这种平静局面能否维持表示怀疑。
“中国内部肯定正在进行外交政策辩论,讨论中国在该地区的强硬举措是否不利于中国实现其广泛的外交政策目标,”她说。“但我觉得他们还没有给出答案,以说明这种温和路线是永久性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