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3-06 | 來源: 騰訊評論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而改變這種模式,需要的男性在照顧嬰兒中付出更多。基於這個想法,歐盟推出了名為“父母假”的育兒假制度來部分替代產假,並明確指出,采取這壹做法是為了“鼓勵男性承擔同等分量的家庭責任”,“提高女性就業的比重”。
但這壹制度並不是完美無瑕,父母假這壹制度為北歐首創,可是直到1994年,即父母假面世20年之後,北歐伍國中父親所休的育兒假在所有育兒假期中所占的比重都較低,其中最高的瑞典也只有12%,最低的挪威挪威僅為3.9%。
這說明父母假並沒有造就更多“奶爸”,由於各國在出台父母假的時候都相應將育兒假延長了,它實際上還增加了母親在家照顧嬰幼兒的時間,政策的這壹實際結果完全與制定者的初衷背道而馳。
北歐國家認為,父母假沒有改變育兒性別分工的主要原因,是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及缺乏激勵父親休假的機制。於是,1993年挪威創造性地在父母假中增添了配額制,稱為“父親月”,也就是在父母假中指定有壹個月是給父親提供的假期,父親不休假則視為放棄權利,不能由母親代替休假。
受到挪威的啟發,北歐其他幾國也相繼采取這壹做法,並制訂了不少配套政策。壹方面,在經濟補貼上對休假父親采取更加優厚的政策。例如,瑞典將父母假中屬於父親配額的兩個月的補貼定為父親工資的85%,而母親休假期間獲得的補貼相當於她原先工資的75%。
這種配額制對於家庭育兒的影響立竿見影,在配額制之前,瑞典有46%的父親會休假照顧新生兒,而新政出台之後,父親休假的比例迅速上升到82%。人們普遍認為,這壹政策之所以大獲成功,主要是因為“要麼采用、要麼放棄”的原則使得雇員和雇主之間沒有協商的必要,休假成為壹種理性的選擇。而男性都要休假,且雙方在家務中分工基本類似,也讓雇主對員工的性別越來越不在意。
結果,21世紀以來,北歐各國的女性就業率不斷攀升,平均達到了80%以上,與男性就業率已經非常接近。
而我國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對於陪產假的內容沒有明確規定,把設定陪產假相關內容的立法權下放給了省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而大多數省份也都把晚婚晚育作為休陪產假的條件,把這看成了獎勵,而非壹種“強制”。
在挪威奧斯陸的公園裡,兩位奶爸在照顧小孩
結語:
照顧嬰幼兒,不僅是女性的責任,與其糾結於是否要延長產假,不如引進“配額假”讓男性多分擔,國家多投入,讓入托不再難。-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