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15-03-26 | News by: 乔克博客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罗大佑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教孩子唱歌应该教什么?是战胜对方还是显摆自己?许多身为家长的观众在微信中说,“原来这是寓教于乐的大课堂”“原来教孩子唱歌应该这么教”。“音乐大师课”教孩子们唱的作品分“爱国歌曲”“民间歌曲”“影视经典歌曲”“长辈最喜欢的歌曲”“世界经典歌曲”等几类。
韩磊带着学生来到模拟的战场,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明白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歌唱的是什么;曹格从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经历说起,告诉学生什么才是《我的中国心》。听过故事,有了感觉,孩子的歌声再次响起,就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些内涵、多了一点感情的把握。
一位网友评价说:在网络时代繁杂音乐的环境中,能让孩子们传承一些经典老歌,这是电视音乐节目应该做的事情。“长辈最喜欢的歌曲”其实是在孩子和家长之间架起了一道艺术的桥梁。一个孩子的爷爷当过海军,于是,他唱出了当年最流行的海军歌曲,爷爷的眼眶顿时红了,孩子对爷爷增添了敬意,爷爷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没有“毒舌”导师
观众看到的是传授知识也能传授得生动可爱
很多人一听上课就觉得没意思,所以,电视娱乐节目的上课都离不开对决、少不了“毒舌”,而“音乐大师课”真的是在上课,这让一些专家对节目的收视率表示担忧,可事实证明,“上课也能上得很有意思,传授知识也能传授得生动可爱”。一位网友这样评论“音乐大师课”:别看曹格已经是家长了,但仍然很好动,说话调皮,本身就像个孩子,正因为他的灵活好动亲切,学生特别乐意听他上课。一位学生的母亲听到曹格问自己的孩子“什么是最大的空间啊”?感觉这个问题孩子太难回答,可曹格的答案一出,“进步的空间才是最大的空间啊”,这位母亲立马又觉得对孩子对自己都太有启发了。
在课堂上,4位老师也不是权威,因为在旁听席里,有像金曼、付林、王岳川这样的老资格的文艺教育名家在点评。金曼不断启发孩子们要学点歌剧知识,付林特别看重对孩子们感情的引导,而王岳川一再强调音乐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旁观者清,旁听席上的点评常常一语中的,对学生、家长和4位歌手老师都很有意义。
老艺术家阎肃看了几节“音乐大师课”,很感兴趣。“我觉得所谓选秀节目,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更多的关注点就是谁唱得好不好听,顶多到这儿,但是往往忽略了歌曲本身的审美和文化含量,歌曲本身的背景和意图,它真正的意思在哪儿。我希望孩子,特别是青少年,在唱歌当中,能够通过潜移默化,从唱歌本身产生一种审美需求。比如《外婆的澎湖湾》,不仅告诉我们中国有个地方叫澎湖湾,也不光告诉我有个外婆在领着我,还告诉我们童年有多么幸福,多么美好,这就是人的审美需求。唱了半天,不知所云,那就是白唱。”
多了份思考
美的教育不应该只培育孩子的名利感
看了“音乐大师课”以后,关于少儿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成为许多艺术家、教育家讨论的话题。
如今很少露面的乔羽先生有一段话耐人寻味:“让孩子有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孩子们玩耍在温暖的阳光下,孩子们需要有孩子们的歌。”音乐家付林也认为现在可供孩子们唱的歌曲实在太少,这在“音乐大师课”里就有所反映。
有43年儿童教育经历的教育家孙云晓说:儿童为什么特别需要音乐?人在小的时候很多道理不明白,但是旋律却是接受的,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对祖国、对人民、对母亲、对生命,其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是用旋律的方式来接受,“音乐大师课”就是这样一种电视节目的形式。但儿童不要唱太多的成人歌曲,尤其在电视里,少儿音乐节目还是应该多唱儿童歌曲。-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