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4-24 | 来源: 王千哉博客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北京 | 字体: 小 中 大
北京市现有中学生49.82万人,年龄集中在13至19周岁之间,2014年北京市团委对北京青少年做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学生都认为民主在学生教育和学生生活中具有重大作用。
衡水中学
中国教育在线称,2014年前后,北京团市委成立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课题组,针对北京市16个区县初一至高三年级中学生,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即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来试着分析刻画这一群体。按分层整群抽样约2%的比例,该课题组共发放问卷9,980份,其中初中6,110份、高中3,870份。
从课外辅导转战课堂作业,近八成学生睡眠不足8小时
刻画一个群体并不容易,但如果以某个具体维度为起点,勾勒起来则显得清晰一些。比如以时间为单位,对于北京近50万中学生而言,其中不少人就可以如是描述:除去学校课堂上的时间,余下的是----40分钟以上的上下学时间,1个小时以上做作业时间,1个小时以上的上网时间,当然,还要包括不足8小时的睡眠时间。
徐姿是北京东城区一名中学生,她的时间基本就是这样划分的,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语文老师总告诉我们要学会‘思考’,尤其是要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做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和总结,但我们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哪有什么生活,即便是有,也没那么多时间去思考。”
根据北京团市委有关中学生群体的调研结果,有80.4%的中学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有19.9%的受访学生表示在6小时以下。
课业压力成了充足睡眠的一大杀手。调研表明,39.2%的学生感到“压力较大”和“压力非常大”,80.4%的受访学生表示压力主要来源是学习方面,主要反映在时间的紧张程度上。
其中,有近九成受访学生表示完成作业要在1小时以上,还有22.9%的学生完成作业需要3个小时以上。
不过,与小学生形成反差的是,中学生参加课外班较少,有45.2%的受访学生表示不参加,48.2%的受访学生表示参加1-3次,而小学阶段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参加辅导班。
调研分析认为,中学生已经开始逐渐承受比较大的学习压力,并且主要来自于校内的课业。
令人欣慰的是,调研数据显示,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努力,有69.9%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努力”和“努力”,即使在努力的情况下,只有22.1%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感到“比较满意”和“很满意”。
这一数据也被课题组解读为“中学生主动学习意愿强”。
使用QQ远多于微信,上网时父母“基本不在身边”
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自主意愿的培养至关重要。调研结果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已经基本“开始由自己做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们接触网络的情况得到映证。
调研报告称,北京中学生全方位地使用和接触网络,平均每天上网1小时以上的学生占到68.5%,只有1.4%的受访学生表示从不上网。
究其目的,更多地是满足自己娱乐和交往的需要,排在前三位的是玩游戏、看电影视频,查找资料、学习,聊天、交朋友,分别占61.4%、56.5%和41.3%。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上,中学生与成人群体的使用喜好有一定差异,受访学生表示使用最多的是QQ,占了73.2%,微信却仅到了四分之一(25.1%)。
“他们更喜欢用微信。”徐姿口中的“他们”,指的是老师和家长。她告诉记者:“我们却习惯了QQ,很难离开,老同学联系都靠这个。”
更为重要的是,在她看来,微信这个渠道已经被“大人们”抢占,“我们和朋友聚个会,家长还让(我们)通过微信传照片、视频给他们,一点隐私都没有,有时候不得不把他们屏蔽掉。”
这一点和调研情况相符。调研显示,对于每天上网1小时以上的中学生,上网时,父母“基本不在”远高于“基本在”的比例。“谁也不愿当着自己父母的面,打开一位异性同学发来的信息,即便我们真的没有早恋。”北京市怀柔区某中学学生张石楠告诉记者。
课题组分析认为,北京中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使用网络,接触到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但对社会现实缺乏全面客观认识,对网络生活的禁忌了解不够,对网络信息的真伪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而学校和父母的监护显然没有延伸到网络空间,从而使中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缺少必要的引导和保护。
“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关注。”课题组在报告中如此描述对这个问题的判断。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学生处在思想塑造定型的叛逆期,情绪容易冲动并受到外界影响,家长、老师如何介入也值得思考。
超八成学生认为“民主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生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朋友圈”,遗憾的是,这个朋友圈里并没有将父母、老师等纳入核心位置。
根据调研结果,对于有了心事最想和谁说这一问题,有52.7%的受访学生表示是同学和朋友,22.3%的受访学生表示不和任何人说,只有23%的受访学生
表示是爸妈和家人。
至于党团组织,调研显示,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组织认同感,也是“积极向往”。但对于为什么要加入共青团,调研的结果值得关注:有58.8%的受访学生认为团组织是先进青年、优秀青年的组织,争取早日加入,追求进步;26.6%的受访学生认为加入团组织意味着“我是一名优秀的中学生,会感到自豪”。另有69.6%的受访学生表示向往加入党组织,18.0%的受访学生表示无所谓,12.4%的受访学生表示没有意愿。
相应的,中学生也开始熟悉社会的公共规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民主的体验和认识。调研显示,对于“民主对我来说太重要了”的说法,83%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
在中学时代,民主参与的主要形式是中学生的班级和团支部活动。调研表明,对班上民主投票推选班长的态度,有79.9%的受访学生表示推选出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的同学,7.8%的受访学生表示投自己一票,6.6%的受访学生表示推选与自己关系好的同学,只有5.6%的受访学生表示无所谓。
课题组分析认为,这说明中学生已经开始在乎民主的权利,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性地运用这一权利。
强调自我,在矛盾中寻找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平衡
“个性”成了中学生最渴望为自己贴上的标签。调研显示,他们喜欢有个性的同学和老师,对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甚至怪现象接受程度高,有36.1%的受访学生表示欢迎、拥护或可以接受,60.3%的受访学生表示辨别后再表态接纳。-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