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4-28 | 來源: 嘉崎博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潛規則 | 字體: 小 中 大
從經濟方面考慮,清官是很難當的。那時的正式制度懲罰清官,淘汰清官。硬要當清官的人,在經濟上必定是壹個失敗者。當然,這裡算的都是經濟賬,沒有重視道德操守。道德操守是官僚集團自始至終賣力揮舞的壹面大旗,它翻滾得如此奪目,根本就不容你不重視。我完全承認,道德的力量是有效的,海瑞的剛直不阿可以為證。但道德的力量又是有限的,海瑞的罕見和盛名也可以為證。2013年第11期《中華文摘》,作者吳思,原題為《“淘汰清官”定律》。
海瑞墓
對於這個擅長舞文弄墨的集團,要撇開它的自我吹噓和堂皇表白,才能發現其本來面目。在仔細揣摩了壹些歷史人物和事件之後,我發現支配這個集團行為的東西,經常與他們宣稱遵循的那些原則相去甚遠。例如仁義道德,忠君愛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這個集團行為的東西,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非常現實的利害計算。這種利害計算的結果和趨利避害的抉擇,這種結果和抉擇的反復出現和長期穩定性,分明構成了壹套潛在的規矩,形成了許多本集團內部和各集團之間在打交道的時候長期遵循的潛規則。這是壹些未必成文卻很有約束力的規矩。我找不到合適的名詞,姑且稱之為潛規則。
官場內部有許多層面和方面的潛規則,我想先寫壹個“淘汰清官”。這壹個“淘汰清官”的定律又涉及到許多方面的因素,不是壹兩篇短文就能說透徹的,我想分開掰碎了慢慢說。幾篇能說清楚,我也不敢確定,也許肆伍篇,也許柒八篇。
讀史只是我的業余愛好,不敢冒充專家。我所寫的,都是壹些我在讀史的時候冒出來的心得,很可能見笑於大方。但我願意姑妄說之。能姑妄發之,且有姑妄讀之者,則幸甚。
《明史》上記載了皇帝和監察官員之間的壹個你攻我守的故事。
崇禎元年(1628年),朱由檢剛剛當皇帝。當時他是壹個拾柒八歲的年輕人,壹心想把國家治理好。朱由檢經常召見群臣討論國事,發出了“文官不愛錢”的號召。“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這是宋朝傳下來的壹句名言,國民黨垮台前也被提起過。據說,如此就可以保證天下太平。
戶科給事中韓壹良對這種號召頗不以為然,就給皇上寫了份上疏,問道:如今何處不是用錢之地?哪位官員不是愛錢之人?本來就是靠錢弄到的官位,怎麼能不花錢償還呢?人們常說,縣太爺是行賄的首領,給事中是納賄的大王。現在人們都責備郡守縣令們不廉潔,但這些地方官又怎麼能夠廉潔?有數的那點薪水,上司要打點,來往的客人要招待,晉級考核、上京朝覲的費用,總要數千兩銀子。這銀子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會從地裡冒出來,想要郡守縣令們廉潔,辦得到麼?我這兩個月,辭卻了別人送我的書帕伍百兩銀子,我交往少尚且如此,其余的可以推想了。伏請陛下嚴加懲處,逮捕處治那些做得過分的家伙。
戶科給事中是個很小的官,大概相當於現在的股級或副科級。但是位置很顯要,類似 總統辦公室裡專門盯著財政部挑毛病的秘書,下邊很有壹些巴結的人。韓壹良所說的“書帕”,大概類似現在中央機關的人出差回京,寫了考察紀行之類的東西自費出版,下邊的人巴結的印刷費。那500兩銀子,按照如今國際市場上貴金屬的常規價格,大概相當於43,000多元人民幣。如果按銀子在當時對糧食的購買力估算,大概有現在的20萬元人民幣(注1)。那時的正縣級幹部,每月工資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壹千多塊錢人民幣,肆萬或贰拾萬都要算驚人的大數目。
崇禎讀了韓壹良的上疏,大喜,立刻召見群臣,讓韓壹良當眾念他寫的這篇東西。讀罷,崇禎拿著韓壹良的上疏給閣臣們看,說:壹良忠誠鯁直,可以當僉都御史。僉都御使大致相當於監察部的部長助理,低於副部級,高於正司局級。韓壹良有望壹步登天。-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