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4-28 | 來源: 嘉崎博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潛規則 | 字體: 小 中 大
考慮到上述的收支平衡問題,崇禎向韓壹良追問伍百兩銀子的來歷,便顯得很不通情理。這位在深宮裡長大的皇上畢竟年輕。在邏輯上,他首先要做的不是處罰送銀子的官員,而是計算整個生命周期的賬目,把顯然做不平的預算擺平,然後再號召文官不愛錢。當然,明末財政危機,官吏的人數又多到了養活不起的地步,要求大幅度增加工資,純粹是癡人說夢。但這屬於另外壹個問題。並不能因此說,造成官員收支的巨大缺口是合理的政策。這種政策就好比牧人養狗,每天只給碩大的牧羊犬喝兩碗稀粥。用這種不給吃飽飯的辦法養狗,早晚要把牧羊犬養成野狗,養成披著狗皮的狼。
現在似乎可以理解支撐韓壹良對抗皇上的力量了。這是現實和理性的力量。整個官吏 集團已經把俸祿外的收入列入了每年每日的生活預算,列入了拾年八年甚至整個生命周期的預算,沒有俸祿外收入的生活和晉升是不可想象的。韓壹良沒有力量與現實的規矩對抗,他也沒有打算對抗,並不情願當這樣的清官。作為最高層的監察官員,韓壹良公開向皇上說明,朝廷的正式規矩是無法遵行的。他也把灰色收入視為理所當然,視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壹部分。
這是壹個明確信號:在皇上身邊的心腹眼中,俸祿外收入已經在事實上獲得了合法地位。以不同的名目,按不同的數量收授財物,已經成為未必明說但又真正管用的潛規則。這就意味著清官從上到下全面消失。與此同時,正式的俸祿制度則成了名存實亡的制度。這套正式制度也確實不配有更好的命運,它就像善於將老百姓逼上梁山壹樣善於逼官為盜。
總之,從經濟方面考慮,清官是很難當的。那時的正式制度懲罰清官,淘汰清官。硬要當清官的人,在經濟上必定是壹個失敗者。當然,這裡算的都是經濟賬,沒有重視道德操守。道德操守是官僚集團自始至終賣力揮舞的壹面大旗,它翻滾得如此奪目,根本就不容你不重視。我完全承認,道德的力量是有效的,海瑞的剛直不阿可以為證。但道德的力量又是有限的,海瑞的罕見和盛名也可以為證。
注1:國際市場上的白銀價格波幅很寬,低可以到每盎司5美元,高可以到每盎司50美圓。這裡以每盎司8美圓計算。1盎司為28克多壹點。明朝的1兩,大約相當於現在的37克多壹點。銀子的購買力,在明朝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的波動很大,有1兩銀子買7石大米的時候,也有1石大米賣1兩6錢銀子的時候。崇禎年間的米價普遍較高。整個明代平均起來,每石粳米似乎在0.7兩上下。
注2:明朝的1石,大約相當於現在1.073石,即107公升。我不知道俸祿米壹般是稻谷還是加工好的大米,不知道是粳米還是糙米,還不清楚應該用現在大米的收購價、批發價還是零售價。京官領到的俸祿經常是加工好的大米,當時叫做白糧。根據加工好的白米每石160斤,明朝的壹斤為590克的說法,壹石白米為94.4公斤。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北京每公斤粳米的零售價在2.6元人民幣左右。本文的計算就是根據這些壹概從優的假設。-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