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4-28 | 来源: 欣予博客 | 有1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金像奖 | 字体: 小 中 大
在刚刚结束的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一个偶然发生的小插曲引发了香港各界的议论。当晚,香港本地独立乐团“my little airport”在电影《金鸡sss》中创作并演唱的《美丽新香港》一曲获得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提名。而在现场表演时,乐手突然加奏了一段英国国歌《上帝保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使得歌曲充满了政治意味。而负责转播的香港无线电视台(TVB)“正巧”在此处插入了广告,则让事件在香港引发了更大的猜测。
港人内心真正渴望的并非是龙狮旗
《美丽新香港》是港星吴君如主演的喜剧电影《金鸡SSS》的主题曲,影片讲述了以妓女阿金为代表的香港底层人物的奋斗史,以及她们所经历的香港变迁。在主唱演唱完成原曲后,乐队的钢琴伴奏突然加奏了一小段原版歌曲中所没有的英国国歌,更特意加入大量的不和谐音,可以说充满了政治隐喻。
对此,港媒普遍分析认为,乐手此举加上原曲中的“自你决定要走之后,没人知道我有多难受”、“这世界只有一种乡愁,就是没有你的时候,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头,就当我在外地漂流”等歌词,认为这无疑指向了港人缅怀前宗主国英国的情调。而事实上,在越来越多的重要场合,都可以见到代表英国殖民政府的“龙狮旗”随风飘扬。对于这一面应该呈现在历史博物馆内的旗帜如今频频暴露在镜头前,内地官员自然会感到极为不悦,前港澳办主任陈佐洱表示自己十分心痛,而中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更直截了当地警告,“香港不能成为颠覆内地社会主义的阵地和桥头堡”,仿佛弹一首歌曲,举一面旗帜在今天的香港就可以完全与“港英余孽”划上等号。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检视回归近18年之后的港人心态,就会发现这种所谓的“怀念”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而非对英国人本身的怀念,很多香港民众之所以会有这种“怀旧”的感觉并非他们主观上想把英国人抬到多么高的地位,更不是他们对殖民统治者有什么特殊的喜好。他们可能并不完全支持英国人在香港的统治,如此举动主要是由于当下日常生活中的那种无力感和焦灼感所导致。
毋庸置疑,绝大多数香港民众都已清楚地意识到当下的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不再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他们追求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中式理念,英式管治”,心中所缅怀的更多是英国人管治时带给香港人的一些优良传统及核心价值。与其将这些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扣上“留恋殖民统治”的帽子,倒不如将事件理解成那些曾经经历过“黄金时代”的香港市民对上个世纪80、90年代香港社会生活状态的一种单纯思念。
在相当程度上,“Good old days”之言背后所包含的并非港人对于英治时代的难舍,旧日子显然不是真的美好,英国没有给多港人民主这是事实,而在岁月流水涤荡过后,所留下来的大抵是一种昔日情怀,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对过往社会上那种井然有序感觉的怀念。一方面,在殖民地时代,尽管英国任命的港督拥有近乎独裁的管理香港权力,不过强压之下的相对有序却成为当前众多港人追忆的对象。
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香港的腐败事件曾举世震惊,后来英国政府成立“廉政公署”让香港又成为了世界上最清廉的地区,这样一点尤让港人引以为傲。而今,从肩负香港反贪污任务的前廉政专员汤显明带头行贿,到特首梁振英亦传出贪污丑闻,再到 “西环治港”与国民教育饱受诟病、中联办及中央官员四处指点江山惹人反感,当人们开始感叹“没法想象到香港还可以谈什么廉能”时,旧时廉政而精干的公务员体制也再次闪耀着熠熠光辉为人们所念想。
除此之外,放眼今天的香港,当人们开始不断争论究竟是什么创造了香港的辉煌,并将“自由经济”视作其中要因,不难窥港人对于“小政府、大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崇。而若再观本港的贫富差距,基尼系数从1971年的0.43升至2012年的0.537高位,步步逼近联合国规定的0.6的危险线。虽然香港中产阶级在数十年间膨胀,整体社会生活素质也有所提升,但也往往被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遮掩了光彩,让港人开始缅怀过去。-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