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5-11 | 来源: 现代快报 | 有2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我要是有两个孩子,肯定不找他。”钱先生无奈地说,他现在经常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在报纸上一旦看到留交会这样的信息,他也会剪下来认真关注,“我还会继续劝说他的,尽管希望不大,但我不会放弃。”
只要儿子自己觉得幸福就好
虽然钱先生对儿子颇有微词,但老伴始终躲在卧室没有出来,待现代快报记者准备离开时,钱林的母亲才走出房间。
她把记者拉到一边,袒露了自己的心声:“谁不想儿子?但不是想,他就能回来的。”
虽然病重,但老人显得非常理智,“他去年刚找到工作,现在也加入加拿大籍了,生活刚刚开始转好,他自己觉得幸福就好了。”钱林母亲说,“就算他回来了,也不可能天天围着我转,24小时陪着我,还要把自己辛苦这么多年的努力白白搭进去,没意思,有困难我自己能克服。”
其实,和钱林母亲一样想法的中国父母还是占了大多数,家住北京东路附近的杨奶奶今年70岁了,也只有一个女儿,目前已经在美国成家立业,“老伴去世得早,女儿也曾想把我接到美国,但我不适应那里的生活,还是喜欢在南京呆着。”因为身体不好,杨奶奶常年住院,她也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她甚至让好友给自己拍好了遗照,“如果我哪天突然不在了,女儿从美国回来也要折腾个一两天,来不及,自己能办的事办好,不给她添麻烦了。”
专家建议
两代人要多沟通,协调解决养老问题
“作为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能留在老人身边最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邱建新认为,如果因为工作等原因不能回到双亲身边,应主动协调沟通,让他们理解自己当下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现在网络发达,即便在国外,也能通过聊天工具与父母保持联系。”
对于钱先生家的情况,邱建新表示理解,“父母想要子女回来,无非为了两方面,一是接受照顾,二是精神上得到慰藉。”与此同时,钱林的选择也有自己的考量,“如果实在回不来,至少应将父母安顿好,可以请个保姆照顾老人,在经济上也为他们多出份力。另外,即便在国外,子女也应定期或不定期回国看望双亲,保持良好的沟通,解决精神赡养问题。”
邱建新建议,像钱先生夫妇这样的“新型空巢老人”,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在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方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碰到难题时,也应积极向街道或社区求助。“养老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现代快报)-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