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5-26 | 來源: 百度文化 | 有1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毛澤東 | 字體: 小 中 大
六、生產力的限度
壹九肆九年以後,毛的雄心越來越大,步子越來越快,不斷通過搞運動的方法進行生產關系的調整和所有制的變革,實際上是以“唯生產關系論”反對“唯生產力”論。除了種種政治上的考慮和當時形勢的影響外,在毛本人究竟有沒有什麼依據?
壹九叁六年毛對斯諾說:
我國幾億人民壹旦真正得到解放,他們巨大的生產潛力壹旦被解放出來,並被用於各個領域的創造性活動,就能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全世界的文化水平。但是,中國人民的生產力過去幾乎連動都沒有動,相反地,卻受到了壓制----受到本國軍閥和外國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壓制。
中國人的生產力受到壓制是事實,通過調整社會結構和生產關系可以極大地提高生產力也是可能的,但這個提高不是無止境的。比如說,壹個農民沒有土地,只能為地主扛長工,地主可能對他不好,加上這個農民不認為是在為自己幹活,因此他在地上就不認真種田,得過且過。這樣,這塊地的收成就不會好。反過來,通過革命把地主的地分給這個農民,他為自己幹活,起早貪黑,精耕細作,同樣壹塊地可能比過去好很多。在這個意義上,生產關系方面的革命確實提高了生產力,但這個提高仍然是有限的,它要受到土壤、氣候、生產技術及其他諸多條件的限制。無論生產關系如何革命,生產力的水平在特定時期總是有極限的,不可能無限增長,更不會像大躍進那樣壹畝小麥打幾萬斤。毛看到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約束,但沒有看到生產力自身的限制。-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