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7-03 | 来源: 凤凰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三、经济体制
朝鲜与阿尔巴尼亚一样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农业上奉行集体农庄体制,工业上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及服务业投入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阿尔巴尼亚战前就是巴尔干半岛甚至是整个欧洲最贫穷的国家,农业停留在刀耕火种状态,毫无工业基础,土地高度集中,社会分化严重, 100个最大的地主控制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耕地,伊斯兰教力量强大,家族制度以族长制家庭为中心。战后,阿尔巴尼亚先后获得南斯拉夫、苏联、中国的大规模援助,霍查拒绝赫鲁晓夫“将阿尔巴尼亚变成苏联的果园”分工建议,借助中国的经济援助实现工业化。值得指出的是,光凭阿本国之力无法实现工业化,自1954年到1978年,中国节衣缩食给阿近9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个阿尔巴尼亚人4000元,人口不到200万的阿尔巴尼亚几乎成为中国的一个省,而且这个省生活水平不仅远远高于同期的中国,也要高于大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低效,中国的经济援助大部分未用于民生或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兴建纪念碑和战备工事,浪费极为严重。尽管国家将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投入到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上,但是经济发展仍很缓慢,迟自80年代,阿尔巴尼亚才能独自造出第一辆国产拖拉机,由于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追求“一大二公”和高度集中、偏重发展重工业、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对外自我封闭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上的失误,阿尔巴尼亚发展一直缓慢,现在仍然是欧洲最穷国家之一,仅好于战火纷飞的波黑和塞尔维亚。
朝鲜独立时继承了大部分日本殖民时期新建的工矿业,但在朝鲜战争中多毁于战火,战后,朝鲜仿效苏联建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控制一切资源。由于朝鲜从苏联中国获得大批经济援助,朝鲜经济发展迅速,于70年代前的朝鲜经济水平不仅高于同时期的韩国,也高于同时期的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为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朝鲜将大部分力量投入到重工业上,冶金、制造、军工等领域实现了自给自足,但农业及轻工业投入不足,要依靠国外援助才能得养活本国人民。80年代后,由于传统计划经济日益僵化,朝鲜经济每况愈下,在苏东剧变、外援丧失后,经济濒临崩溃,甚至无法维持自身运转,极度依靠中国输血。中国到底对朝给予多少援助?和当年援助阿尔巴尼亚一样,经援数据秘而不宣,据国外智库估计,六十多年来中国累计援朝数千亿元。但是大规模经济援助并为转化成经济实力,经援绝大部分被高层、军队截留或者干脆浪费贪污掉了。朝鲜现在的GDP只有韩国的5%-8%,人均GDP不过七百多美元,人民温饱问题长期的不到解决,人类发展指数与非洲平均水平相当。不仅于此,现在的朝鲜经济体制日益保守,坚持主体思想,拒不改革传统经济体制,坚持自给自足,顽抗世界经济一体化,奉行国防工业优先,挤占农业、轻工业资源,主动挑起半岛冲突,破坏和平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三、外交政策
朝鲜、阿尔巴尼亚都是撮尔小国, 周边强邻环伺,由于其僵化的政治结构、左倾的外交方针以及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两国恩主屡经变化,外交政策反复多变。
因为历史原因,阿尔巴尼亚建政之初投靠并跟随北面的南斯拉夫,唯南斯拉夫马首是瞻,放弃对其历史领土科索沃的声索,并听任南斯拉夫对科索沃省阿尔巴尼亚族人的报复性屠杀。但由于南斯拉夫共产党深入干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内部事务特别是要罢免霍查在劳动党的领导人职务,随着1948年苏联将南斯拉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霍查开始借助斯大林的力量清洗党内亲南派,丑化南斯拉夫共产党,驱逐南斯拉夫在阿人员,并重新主张对科索沃的主权。从此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成为死敌,并开始成为苏联卫星国,苏联大批援助源源不断流向阿尔巴尼亚,阿国内经济水平有了飞跃性提高,支撑阿尔巴尼亚众多项目。
随着斯大林逝世,苏阿关系好景不再,苏联之后开始重新接近仇敌南斯拉夫的行为让霍查怀恨在心,苏联主张的“和平共处”与“社会主义的不同道路”纲领也让阿尔巴尼亚难以信任,霍查在苏共二十大之后反个人崇拜、批判斯大林的浪潮中继续维护斯大林,从而与苏联渐行渐远,作为报复,苏联停止一切对阿援助并断绝了外交关系。
因为意识形态相同,中阿迅速靠拢,中国趁苏阿关系破裂之际,接替苏联成为阿尔巴尼亚恩主。毛泽东时代,由于阿尔巴尼亚在国际共运中苏论战中坚定地站到中国一边并跟随中国政治步伐,毛泽东称颂阿为“欧洲的一盏伟大的社会主义的明灯”,称赞霍查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英勇战士”,阿获得了中国的大量无偿援助。中国以举国之力援助阿尔巴尼亚,将阿尔巴尼亚农业、工业、国防等方方面面都包揽下来,超越了阿尔巴尼亚实际需求,造成极大地浪费,中国甚至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将赈灾粮都援助给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从此成为中国沉重的经济负担。-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