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15-07-29 | News by: 侯振博客 | 有8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释永信惹麻烦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春叫猫儿猫叫春,听他越叫越精神。老僧也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
明朝志明和尚写下《牛山四十屁》时,还是牛头山一个放浪形骸的和尚,他不曾想到,几百年后的晚生后辈们,正在用这样一种不堪的方式来弥补他当年的缺憾。自从带领少林寺“冲锋陷阵”成了商业经济的弄潮儿后,一直以来,释永信的日子好过也不好过,他一面在物质生活上无限接近世俗的顶峰,一面却又在言论白眼的泥潭中往下沉沦,度己都难。活在这样剧烈的矛盾中,在古代或许可以塑造出一个佛印或是济公,但在名人形迹无所遁形的今天,释永信却和少林寺一道,坐在了一张没有赢面的赌桌前。
少林寺早已变成一个穿着僧袍的大公司和杂技团
举报者释正义不知何许人,只留下一个电话号码,虽然未曾露面,但此次举报公开发声、言之凿凿,且也出示了若干书面证据和照片,比以往三言两语的谣诼式举报扎实了不少,一旁看客云里雾里,虽尚不能断明真假,但心里的天平早已不在释永信一边。
能有座千年古刹不容易,自唐以降,少林寺风风雨雨,历经战乱人祸无数仍然屹立不摇,只是近代而来,人们眼睛向钱看,步子向西转,不独是儒文化,佛家也连带着式微不少,从这个意义上,释永信为少林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这个贡献如何臧否褒贬,却要事实来说话,而今看来,释永信似乎有些矫枉过正,少林寺是出名了,但出的是诨名,是俗名,那一堆背离佛家本旨的头衔挂在少林寺及释永信身上,不禁叫人看得有些啼笑皆非。
其实,若用太接地气来批驳释永信或少林寺,就不免陷入伪命题中。佛虽不为世人,但也不离世人,不说那些喝酒吃肉的狂狷大和尚,只以寺庙为例,宋朝时大相国寺正处在汴京正中间,世俗扰攘处比少林寺只多不少,而且每月“五开万姓交易”,整个大相国寺就是一个集贸市场,甚至和尚尼姑架棚摆摊者也不在少数,但就是这样的氛围,却不知塑造出多少高僧大德。
此一役释永信注定是打不赢的,丑闻已然缠身,即便最后能澄清一切,污迹也洗刷不掉了,随之而来的,其本人和少林寺都将面临名誉破产的尴尬境地。设若丑闻竟然一一验证,那么少林寺真将面临灭顶之灾,对释永信本人来说,至多销声匿迹,永不露头,但对少林寺而言,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禅宗祖庭却几乎等于被人削掉了一半招牌。少林寺近年来的迅速膨胀壮大是跟释永信捆绑在一起的,释永信代表的不仅仅是少林寺的方丈住持,还是少林寺成就的缔造者,是少林寺商业价值的组成者,他在少林声誉中的占比很高,以至于一旦其本人出事,这么多年来其治下的少林僧团连污点证人都没得做,在世人眼中都将成为丑闻的参与者牺牲掉少林的最后一丝清誉。
这也是为什么少林寺乃至部分官方屡屡为释永信保驾的原因,释永信不是一般无关紧要的监院或维那,他若倒台将会直接大伤少林的元气,好比一国元勋即便有错也轻易打不得,只因若将他打倒,那么整个国家曾经的成就都会沦为原罪之一。因此,释永信的走向如何,依然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而由释永信说开来,在今天的中国,宗教已经脱离了概念,成为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甚至变成了某种不欲为外人知的工具。散养在朝阳区的30万仁波切日夜奔忙便是最金光闪闪的例子,这些人穿着红艳艳的僧袍,有的头上甚至还长出了青黢黢的头发茬,但毫无例外却都写的一手好心经,诌的一嘴好术语,三千佛名排出来,足叫内心空虚的都市男女头晕目眩。
某种程度上,宗教已经在这个世俗社会中异化为利益和欲望的苟合体,那跪在佛坛前蹦蹦磕头的信众,有多少许了藏污纳垢的愿望;那抱着胳膊粗细佛香礼拜的人们,又有几个是带着礼佛之心虔诚忏悔。佛是对于人而言的,信佛是信佛的精神,不是信佛的能力,不是为了便宜做事。宗教在此中间完成了异宗教化的嬗变,成了某种令精神虚幻的药物。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