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7-29 | 來源: 侯振博客 | 有8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釋永信惹麻煩 | 字體: 小 中 大
“春叫貓兒貓叫春,聽他越叫越精神。老僧也有貓兒意,不敢人前叫壹聲。”
明朝志明和尚寫下《牛山肆拾屁》時,還是牛頭山壹個放浪形骸的和尚,他不曾想到,幾百年後的晚生後輩們,正在用這樣壹種不堪的方式來彌補他當年的缺憾。自從帶領少林寺“沖鋒陷陣”成了商業經濟的弄潮兒後,壹直以來,釋永信的日子好過也不好過,他壹面在物質生活上無限接近世俗的頂峰,壹面卻又在言論白眼的泥潭中往下沉淪,度己都難。活在這樣劇烈的矛盾中,在古代或許可以塑造出壹個佛印或是濟公,但在名人形跡無所遁形的今天,釋永信卻和少林寺壹道,坐在了壹張沒有贏面的賭桌前。
少林寺早已變成壹個穿著僧袍的大公司和雜技團
舉報者釋正義不知何許人,只留下壹個電話號碼,雖然未曾露面,但此次舉報公開發聲、言之鑿鑿,且也出示了若幹書面證據和照片,比以往叁言兩語的謠諑式舉報扎實了不少,壹旁看客雲裡霧裡,雖尚不能斷明真假,但心裡的天平早已不在釋永信壹邊。
能有座千年古刹不容易,自唐以降,少林寺風風雨雨,歷經戰亂人禍無數仍然屹立不搖,只是近代而來,人們眼睛向錢看,步子向西轉,不獨是儒文化,佛家也連帶著式微不少,從這個意義上,釋永信為少林寺做出了壹定的貢獻,但這個貢獻如何臧否褒貶,卻要事實來說話,而今看來,釋永信似乎有些矯枉過正,少林寺是出名了,但出的是諢名,是俗名,那壹堆背離佛家本旨的頭銜掛在少林寺及釋永信身上,不禁叫人看得有些啼笑皆非。
其實,若用太接地氣來批駁釋永信或少林寺,就不免陷入偽命題中。佛雖不為世人,但也不離世人,不說那些喝酒吃肉的狂狷大和尚,只以寺廟為例,宋朝時大相國寺正處在汴京正中間,世俗擾攘處比少林寺只多不少,而且每月“伍開萬姓交易”,整個大相國寺就是壹個集貿市場,甚至和尚尼姑架棚擺攤者也不在少數,但就是這樣的氛圍,卻不知塑造出多少高僧大德。
此壹役釋永信注定是打不贏的,丑聞已然纏身,即便最後能澄清壹切,污跡也洗刷不掉了,隨之而來的,其本人和少林寺都將面臨名譽破產的尷尬境地。設若丑聞竟然壹壹驗證,那麼少林寺真將面臨滅頂之災,對釋永信本人來說,至多銷聲匿跡,永不露頭,但對少林寺而言,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禪宗祖庭卻幾乎等於被人削掉了壹半招牌。少林寺近年來的迅速膨脹壯大是跟釋永信捆綁在壹起的,釋永信代表的不僅僅是少林寺的方丈住持,還是少林寺成就的締造者,是少林寺商業價值的組成者,他在少林聲譽中的占比很高,以至於壹旦其本人出事,這麼多年來其治下的少林僧團連污點證人都沒得做,在世人眼中都將成為丑聞的參與者犧牲掉少林的最後壹絲清譽。
這也是為什麼少林寺乃至部分官方屢屢為釋永信保駕的原因,釋永信不是壹般無關緊要的監院或維那,他若倒台將會直接大傷少林的元氣,好比壹國元勳即便有錯也輕易打不得,只因若將他打倒,那麼整個國家曾經的成就都會淪為原罪之壹。因此,釋永信的走向如何,依然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
而由釋永信說開來,在今天的中國,宗教已經脫離了概念,成為壹種很有意思的現象,甚至變成了某種不欲為外人知的工具。散養在朝陽區的30萬仁波切日夜奔忙便是最金光閃閃的例子,這些人穿著紅艷艷的僧袍,有的頭上甚至還長出了青黢黢的頭發茬,但毫無例外卻都寫的壹手好心經,謅的壹嘴好術語,叁千佛名排出來,足叫內心空虛的都市男女頭暈目眩。
某種程度上,宗教已經在這個世俗社會中異化為利益和欲望的苟合體,那跪在佛壇前蹦蹦磕頭的信眾,有多少許了藏污納垢的願望;那抱著胳膊粗細佛香禮拜的人們,又有幾個是帶著禮佛之心虔誠懺悔。佛是對於人而言的,信佛是信佛的精神,不是信佛的能力,不是為了便宜做事。宗教在此中間完成了異宗教化的嬗變,成了某種令精神虛幻的藥物。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