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7-29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釋永信惹麻煩 | 字體: 小 中 大
澎湃新聞:你跟釋永信方丈認識多久了?
鄭書民:我大約是1982年認識他,1999年開始在他手下工作,這樣也有拾伍六年了。
澎湃新聞:在你眼中,釋永信方丈是個什麼樣的人?
鄭書民:這點上我感覺我是很有說服力的,因為我就在他身邊。他在我眼中是壹個非常平凡的人。隨和,很寬容,沒有打罵過人,也沒有憤怒過,從來說話都是慢悠悠的。我也從沒見過他跑步,哪怕下著大雨,也是兩手背在身後,慢悠悠地走路。不急不躁,不溫不火。
但是所有人也都很怕他,有威嚴。其實我也很怕他,(笑),他不會批評人,但是說話的聲音稍微變個調,我就感覺臉上掛不住了。
澎湃新聞:你感覺他是壹個內向的人嗎?
鄭書民:出家人的修行和俗家的人不壹樣。他們不規避這個世界,但是非常有原則。遇到特別困難的問題,普通人會想著去克服困難,但他不會說,“你必須得改”,而是覺得可以停下來,會說“這個可以等壹等,我們不急,先做別的事”。
在他身邊工作,其實壓力很大,但總感覺很放松,很快樂。我很喜歡這份工作。工作完成了非常有成就感。
澎湃新聞:這次少林寺因何決定參與真人秀錄制?
鄭書民:因為這次合作的題材挺好的。青少年的體質、精神和信仰的教育問題和少林禪宗文化比較契合。也算是個機緣巧合吧,壹次河南電視台的王台長來少林寺拜訪方丈,探討到青少年的教育問題,就有了這方面的意向。兩方面壹拍即合,緣分到了嘛。
這個真人秀雖然是娛樂節目,但是在青少年群體中喜聞樂見,能夠起到寓教於樂的作用,讓年輕人在娛樂中鍛煉身體、修身養性、認識民族的傳統文化。
澎湃新聞:在節目中,少林寺主要以哪些方式參與?
鄭書民:壹方面,在少林就要遵守寺院的規矩和戒律,比如孩子的衣、食、住、行都要按照僧人的標准,吃飯要唱贊、拿筷子有方法、上殿要念經、學習坐禪,此外,師傅也會教少林功夫。節目呈現了少林僧人生活的壹部分,但畢竟是拍片,有藝術加工的成分,壹些內容也需要在寺院外完成。
澎湃新聞:寺院給孩子們剃度、起法號?
鄭書民:這個是象征性的。他們不是出家人,只是到了寺院遵守行為准則,就像到了寺院就要穿僧袍,不能穿牛仔褲和拖鞋壹樣。
澎湃新聞:你和孩子們接觸下來感覺怎麼樣?
鄭書民:孩子特別可愛,調皮得很。沒人管的話,天性就暴露了,但是壹進入寺院,蠻守規矩的。
澎湃新聞:對於這次少林和電視真人秀的結合,也有人擔心這會不會是對僧人清修的壹種打擾?
鄭書民:這是不沖突的,按我個人的理解,孩子在少林的學習類似夏令營的性質,可能還增加了壹些娛樂的因素。但禪宗是入世佛教,講求融入社會、適應社會,而且希望通過和社會的接觸來改變社會中人的心態。這是宗教主要的教育意義。現在的社會是多元的,有嚴肅教育也可以娛樂教育,目的都是共通的。
澎湃新聞:在這檔節目中,少林寺方面有沒有廣告分成?有沒有盈利?
鄭書民:這個沒有,這是電視台的事。沒有的。
澎湃新聞:近些年,少林寺因過度“商業化”發展而備受批評,“海外建分寺”、“香火錢設最低消費”等新聞引發關注,也引發質疑。你怎麼看待商業結合和寺院發展的平衡?
鄭書民:媒體的過度解讀是很普遍的。他們有其他的想法也很正常,但是少林寺做事有自己的原則,出家人做事很嚴謹的。
寺院不是獨立於社會之外的,也要適應社會,不能說僧人坐飛機就不要錢了。對僧人來說,生活很簡樸,壹個人的“單金”(生活補貼)才叁百多塊錢,都很清貧,但是寺院也要發展,要按照社會的准則來進行。
澎湃新聞:你認為,少林寺對於社會最大的力量是什麼?
鄭書民:這麼多年,我走了很多地方,我感覺到少林帶來最大的是壹種精神。少林的懲惡揚善、尚武之風,社會需要這股正氣。-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