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8-02 | 来源: 京华时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孙红雷 | 字体: 小 中 大
谍战风云
剧本不超再爱也不接
孙红雷最让人称道的作品还是《潜伏》,他在余则成身上表现出来的高智商与在综艺节目中表现出来的低智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孙红雷坦言,《潜伏》是一部特别烧脑的戏,“余则成每天都是活在焦虑当中的,他表面不能有什么表情,他的计划,都在动作当中完成的。演那个戏很累,很痛苦,因为要控制,不像《极限挑战》,可以释放,我怎么想的就怎么做,我想躺地上,我想玩,我想跳水,我想男扮女装(图②),都可以,很任性。但余则成不行,必须把他的严谨、逻辑性、智慧、智商表现出来。”
对孙红雷在《潜伏》中的表演,有的人觉得是突破,有的人觉得就是面瘫的表演,没有难度。对此,孙红雷笑了笑,“有一种面瘫的确是面瘫,就在那儿耍酷,装帅,以不变应万变。余则成的表演都在心里,我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永远在说,表演是生理反应。比如余则成得到翠平牺牲消息的时候,他马上就吐了。他不能崩溃,只能拼命地压抑自己,但生理反应是压不住的。一个人在过度悲伤的时候,他可能不会嚎哭,可能哭都哭不出来,但是他肝脏受不了,受不了直接的反应就是呕吐,我查了很多资料,那一场戏是那么处理的。”孙红雷说余则成演得太累了,“他的表演完全是生理反应,观众看这个人,虽然脸上没有表情,但能感受到余则成情绪的变化。表演不能拿脸上的表情来衡量,简单的愤怒,流几滴眼泪,就是悲伤,完全没有那么简单。”
《潜伏》之后,孙红雷几乎没有再碰谍战剧,他说是因为没有碰到更好的剧本,“之后有几部戏都找到我,叫什么名字不说,都别人去演了,跟《潜伏》都有点像,但我不愿意重复,我的任务是不断地换、变。目前还没有碰到超过《潜伏》的剧本,所以我就不接。不超过也行,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待谍战剧,别跟在《潜伏》的后面,照本宣科,必须得换个视角,换个观念来解读,我就可以再演。”孙红雷说,其实他一直对谍战剧特别感兴趣,“我喜欢在剧里面烧脑,很High,我不喜欢在生活里烧脑。”
梦想
演员当导演才是真挑战
电影市场的繁荣让越来越多的演员开始跨界,当起了导演。孙红雷认为,出现这种风潮的原因是电影教育不太完善,培养不出过多的电影人才,而市场需求量又特别大。“如果真的有很多特别好的导演的话,相信他们不会自己导,真的是被逼的。
像徐峥、赵薇我们都是好朋友,他们非常认真,人好得一塌糊涂。做演员多舒服啊,为什么要去做导演,弄一个剧本,到最后拍完见观众,得两年的时间,最少得一年半,演员你能拍多少戏啊。而且拍电影风险多大啊,很有可能你颗粒无收,还要赔钱。这些人要没有一个大的理想,没有坚强的毅力的话,绝对不会做导演。”在孙红雷看来,演员当导演才是极限挑战,“只有非常勇敢的人,很自信的人,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而且不被钱打倒的人,才敢动手。”
孙红雷说演员当导演还真要三思而后行,“大家都觉得是时尚,以为是抢钱去了,如果你能抢到钱,证明你真棒。别以为做导演是简单的事情,分分钟死翘,特别是演员,有时候还会把你毁掉了。电影就是导演的艺术,演员都是第二位的,你要不行,就全完了。无数人折在这上面了,你光看到了那些成功的,其实也就两三个,那些没成功的,你怎么不回头看看?相对而言,当演员要安全得多,旱涝保收,而且舒服得多,做导演的这些人,我很敬佩他们。”
孙红雷说,除非遇到特别好的剧本,自己又有足够的热情和冲动,才会去当导演拍电影。现阶段,他更愿意当制作人,“我想做一些特别好的电影剧本,往市场输送,这是我的理想。我当个监制、总监制,或者出品人,支持特别好的年轻导演来拍,我想给中国电影注入一点新的动力。”
重返舞台
排练十天就上场开玩笑呢
孙红雷在中戏读的是音乐剧专业。2000年,他凭借话剧《三毛钱歌剧》获得过中国戏剧的最高奖梅花奖。作为舞台剧演员起家,孙红雷的上一部话剧作品还是2010年的《四世同堂》,整整五年没有触碰话剧,他说经常会有心痒痒的时候。现在很多影视剧演员都计划着演回话剧,让自己的表演回回炉,孙红雷也有这个想法。
“电影电视剧都是片断式的表演,可以剪切的,话剧表演不行,你上台那一秒开始,就不能间断,错就是错了,对就是对,观众不会说让你再来一次。话剧表演的连续性,和现场观众的直接交流,直接的反应,是别的演出方式不能比拟的。”孙红雷说,舞台表演时,下面也许是鸦雀无声的,也许有抽泣声,或者有爆笑,或者嘈杂无章,那些反应可以直接检验演员的表演。“现场观众的直接认可,是话剧演员最High的,就像演唱会,好几万人吹着哨子,喊着口号,鲜花掌声。直接的感受,表演的连续性,会锻炼你的表演能力、表演功底,你的能量到底有多少。我在寻找一个机会,我会回到舞台。”-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