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10-16 | 來源: 今日新聞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去年曾引發全國現象級討論的文藝工作座談會在壹年後的2015年10月14日再度占領各大媒體的頭條,這壹次是公開了習近平在座談會上長達1.4萬多字的發言稿,隨後各類解讀即刻紛紛而動。習近平提到,“‘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衡量壹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很多網友注意到,習近平除了直陳當前文藝事業中的弊病,“創作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無疑也是這次講話的重點之壹。政知局梳理發現,事實上,柒常委在調研中都曾為他們眼中的“好作品”列出標准。
習近平眼中的好作品需要符合什麼樣的條件呢?文藝座談會現場,他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精品之所以“精”,就在於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福樓拜說,寫《包法利夫人》“有壹頁就寫了5天”,“客店這壹節也許得寫3個月”。曹雪芹寫《紅樓夢》“披閱拾載,增刪伍次”。正是有了這種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藝作品才能打造出來。此外,打動習近平的作品還離不開對“創新”贰字的追求。“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文藝創作中出現的壹些問題,同創新能力不足很有關系。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多處講到,作家詩人要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
“我網購過,最近還買過幾本書。”2015年3月15日上午,拾贰屆全國人大叁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李克強爽朗笑答記者提問。隨後,他解讀“全民閱讀”連續兩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既是吸納了各方建議,也來自於自身愛書的情懷。李克強在其曾主政過的河南,也留下了壹段“書緣”,公開報道顯示,他曾多次前往河南省新華書店圖書批銷中心尋找好作品。李克強停留最多的地方依次是經濟類、管理類、外語類、哲學類的書架。
2004年7月27日,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張德江來到廣東美術館,參觀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廣東省美術作品展覽”。公開報道顯示,這些作品既反映出傳統美術向現代轉型的特點,又體現出中華民族文化和嶺南文化的特色。
2015年3月6日,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參加文藝界政協委員聯組討論,並與委員共商國事。俞正聲說,文藝作品是可以切中時弊的,也應該切中時弊。有些作品真實反映了我們的現實狀態、客觀存在。要提倡反映現實問題,要讓領導幹部看到這種現實。不看到,怎麼能夠做好工作?文藝作品教化人的前提,就是要反映現實問題。
2015年1月,宣傳部長會議在京召開。劉雲山出席會議時特別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動作家藝術家更好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創作更多充滿真情、打動人心的文藝作品,尤其要提高作品質量、講求社會效益,防止唯票房、唯收視率、唯點擊量。在劉雲山看來,文藝作品要著眼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主動精彩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文化走出去提質增效,努力營造良好國際輿論環境。
2014年3月5日下午,王岐山參加北京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在與代表互動時,王岐山特別提及熱播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其實我就考慮壹個問題,韓劇為什麼占領了中國?為什麼漂洋過海,影響了美國,甚至歐洲。前幾年他們就出了壹個江南Style。”“有時候我也有壹段沒壹段看看韓劇”,王岐山說道,“看半天我發現我明白了,韓劇走在咱們前頭。韓劇內核和靈魂,恰恰是傳統文化的升華。”
2011年,時任天津市委書記的張高麗對深入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作出批示,強調要始終扎根基層,感受百姓冷暖。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