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12-11 | 来源: 李肆博客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彭丽媛 | 字体: 小 中 大
由彭丽媛“教授”担任艺术指导,中国文化部组织复排的歌剧新版《白毛女》正在中国大陆巡演。1945年的歌剧《白毛女》是为响应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诞生;去年习近平也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版《白毛女》的推出似乎与老版的首演背景有着相似之处。
新版《白毛女》上演
今年是歌剧《白毛女》首演70周年,3D版舞台艺术片也在拍摄之中。70年后,彭丽媛的“第一夫人效应”让《白毛女》以及“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再次在大范围内“露面”。歌剧中包含了音乐、表演、美术等多种元素,但与普通的艺术相比,歌剧更显高雅,如果把其他艺术形式比作快餐,那歌剧则是满汉全席,与普通艺术有着一定的距离。利用观众熟悉的名人与经典剧目吸引观众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喜儿的回归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这首《北风吹》是《白毛女》中的着名唱段,即使是没看过白毛女艺术作品海内外华人,或许也听过这首歌曲。《北风吹》简洁而生动,在开篇短短7句歌词中,既有写景抒情,又有叙事交代,情境合一,一开始就将人带入到了飞雪扑面的情景中,表现出了喜儿既期待又不安的心理状态。
《白毛女》是大陆广为人知的经典剧目,多年来各个版本演出经久不衰。如果剔除《白毛女》的政治味道,不失为一部艺术精品。此次新版《白毛女》11月6日在延安首演后,还在上海、广州、长沙、杭州等地巡演,12月15日将回到北京中国剧院连演3场,总演出场次达19场。
1945年版歌剧《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风格。“喜儿”这一角色是歌剧《白毛女》的灵魂,继王昆、郭兰英、彭丽媛之后,雷佳成为第四代喜儿。1985年,在庆祝抗战胜利四十周年暨《白毛女》首演四十周年时,彭丽媛成为第三代喜儿,还因此获得了戏剧最高奖梅花奖,30年后,她又成为了该剧的艺术指导。不仅如此,现已85岁高龄的第二代喜儿郭兰英担任艺术顾问。
从“白毛仙姑”到“白毛女”
70年里,每一个版本的《白毛女》都承载着时代的深刻寓意,被不同时代的艺术家演绎着。而说到故事的雏形,则是源于中国河北西北部山区的一个传说。这个被称作“白毛仙姑”的故事据说是真人真事改编,只是,故事有多“真”,已无从查考,只能从一些零星资料中窥视其一斑。大陆作家周而复曾作过如下补充:“《白毛女》的故事发生在河北省阜平县黄家沟,当时黄世仁的父亲黄大德还活着,父子对喜儿都有‘心思’,两人争风吃醋,生了仇恨。在一次争执中,黄世仁错手弑父,为消牢狱之灾,他和母亲私下商量,欲把罪状嫁祸喜儿……”
而歌剧《白毛女》导演之一的王滨也曾谈到类似的“原始故事”,稍有不同的是,“那个地主是借口老婆不能生儿育女而奸污了年轻的丫头,许诺如果生了男孩就纳她为妾,可她偏偏生了个女孩,理所当然地被赶了出来。丫头逃到山里,独自把孩子养大,因为不吃盐长了一身白毛,后来八路军从那里经过时把她救出。重食人间烟火的她头发也渐渐变黑,结了婚,还当上了某地的福利部长”。
以上所引两例,虽然未必就是“白毛仙姑”故事的原貌,但确实能看出故事流传过程中民众口头创作的一些初始情况。这个故事经过难计其数的修正、充实、润色和加工,日趋完善。当它流传至延安,经贺敬之、马可、王滨等人改编后,便有了《白毛女》的第一个正式演出剧本:地主黄世仁害死佃农杨白劳,抢其爱女喜儿,百般凌辱,始乱终弃,而被逼进深山的喜儿变为“白毛女”,在神庙偷取供品充饥,被村民误认为“白毛仙姑”显灵,直到八路军来后将她救出山洞,喜儿才重获新生。-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